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hhszfxxgk-1501/2023-0308001 公开目录:楚雄州稳就业文件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3-01-03 17:17:04 文  号:楚政通〔2022〕78号
标 题: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高新区管委会

现将《楚雄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1230

(此件公开发布)

 

 

 

 

 

 

楚雄州“十四五”就业促进

 

 

 

 

 

 

 

 

 

 

 

 

 

 

 

 

 

202212

 

 

 

 

   

一、发展环境 4

(一)发展基础 4

(二)机遇挑战 6

二、总体要求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总体目标 9

三、主要任务 11

(一)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11

1.壮大工业经济促进就业 11

2.充分挖掘新兴产业就业潜力 11

3.发挥服务业促进就业作用 11

4.壮大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 12

5.鼓励支持灵活就业 12

6.壮大县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 13

(二)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放大就业倍增效应 14

1.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14

2.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14

3.优化创业服务 15

(三)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16

1.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6

2.高度重视城镇青年就业 18

3.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 19

4.稳定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和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20

 

 

5.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21

6.加强就业援助扶持困难群体就业 21

(四)切实提升劳动者技能,扭转就业结构性矛盾 22

1.以需求为导向实施大规模职业培训 22

2.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25

3.加大职业教育力度 28

(五)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更好服务就业 30

1.建设高质量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30

2.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31

(六)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3

1.改善就业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33

2.维护合法权益促进平等就业 34

3.加强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34

(七)加强监测预警,防范化解失业风险 35

1.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35

2.加强就业失业统计监测体系建设 35

四、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组织领导 36

(二)加强财力保障 36

(三)加强统计分析 3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决策部署,根据《云南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楚雄州“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楚雄州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取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指引,也是全州编制相关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各项积极就业政策,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冲击,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将就业创业工作列入州委、州政府“十大专项行动”、10件民生实事、8项惠民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全州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扶贫成效显著,就业局势持续保持稳定,为促进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州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93万人,完成规划目标15.35万人的123.32%;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44万人,完成规划目标8.5万人的122.82%;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72万人,完成规划目标2.8万人的204.3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7%,控制在规划目标4.5%以内。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3.2万人,开展技能提升培训6.9万人次(其中新型学徒制培训936人、以工代训1699人),建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培养选拔首席技师14名,新增技师、高级技师939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54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27.88%。“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规模达26.99亿元,扶持2.28万名城乡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完成规划目标2万人的114%;带动就业6.69万人,完成规划目标4.5万人的148.67%。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0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4.53万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78.94万人次,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59.31万人次;创建就业扶贫车间166个,吸纳3698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53万个,设立驻外劳务工作站13个,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6个就业服务站(点)。特别是疫情期间,推行“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跨省联动服务模式,通过专车、专列、专机直达运送务工(返岗)人员214批次9336人。

专栏1:“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项目

2015

“十三五”规划目标

2020年实现情况

1.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13.88

15.35

18.93

2.城镇登记失业率(%

3.3

4.5

3.37

3.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1.1

2.68

4.54

4.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4.49

5.37

4.78

5.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7.89

98

99

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100

98

100

:〔〕表示五年累计数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突破期,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兴就业创业机会日益增多,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围绕“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展定位,推动重点领域产业链提质、供应链升级、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供销紧密连接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打造硬环境先进、软环境优越的创新创业高地,加快“数字楚雄”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和保障。劳动力市场协同性进一步增强,城镇常住劳动力持续增加,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上升,社会性流动更加顺畅,为促进就业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同时,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也发生深刻变化。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美经贸摩擦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加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向就业领域传导。市场主体的困难依然很多,就业全面恢复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劳动力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第七次人口普查反映,我州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规模持续扩大,渐进式延迟退休提上日程,对大龄劳动者就业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出新的课题。同时,劳动力流动依然活跃,疫情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风险加剧,高校毕业生增幅较大,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加之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可开发和挖掘的岗位数量十分有限,就业供需矛盾突出;就业人员乡村多城镇少、转移就业省内多省外少,给稳定就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州灵活就业劳动者日益增多,就业歧视仍然存在,平台经济就业大量增长,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随着我州深入实施“一极两区”战略,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数字楚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交叉融合、深度渗透,推动产业升级变革不断加快。新技术变革推动了我州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催生出各种新兴职业,增加了对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但我州适应新职业、新岗位的人才十分紧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急需发展壮大科技人才后备力量较弱。同时,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持续提升,新成长劳动力的教育培养、部分大龄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市场主体的需求还不完全匹配,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工智能发展也使得一些传统岗位面临被替代。当前,我州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持续增多,但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吸纳就业相对较少,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招工用工难度持续加大,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长期存在。

总之,就业形势仍较严峻,必须深刻认识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务实举措,抓住机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第十一次、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有效应对失业风险,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就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进民生福祉。

(二)基本原则

——坚持就业优先、协调联动。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就业优先政策继续强化、聚力增效,健全促进就业政策协调机制,财政、金融和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定扩大就业,动员政府各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就业。

——坚持扩大容量、提高质量。挖掘内需带动就业,加大投资创造就业,稳定外贸扩大就业,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就业空间,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开发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上下功夫,培育高质量就业增长极。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调动企业吸纳就业积极性。强化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职责,提高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坚持提升能力、守住底线。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扎实做好就业托底工作,帮助重点群体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

——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十四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大龄失业人员、退役军人、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基本同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州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强化产业领军人才发展,构筑高水平的人才聚集高地。到202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38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2万人。

——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创业指导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创业培训针对性显著提升,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业活动品牌更加丰富,劳动者投身创业创新活动积极性不断增强。

——失业风险有效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失业预警机制不断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长效化就业援助机制更加完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专业化、智慧化和人文化水平明显提高。

专栏2:“十四五”时期就业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年均/累计

1.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4.01

20

4

2.城镇登记失业率(%

3.37

4.5

——

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万人)

2.3

9

1.8

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万人)

1.33

4

0.8

5.扶持自主创业人数(万人)

0.38

>2.1

0.42以上

6.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金额(亿元)

5.74

>25

5以上

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万人)

93.08

>98

98以上

8.农民工务工月均收入(元)

3526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9.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

7.4

12.5

2.5以上

10.技工院校招生人数(万人)

2.41

>1.5

0.3

11.全州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13.2

>12.5

2.5

12.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4.54

>6.2

1.24

13.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万人次)

1.16

>1.6

0.32以上

1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

1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100

90

——

备注:〔〕内为5年合计数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动就业扩容提质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在保持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

1.壮大工业经济促进就业。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实施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促进重点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把扩大就业与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

2.充分挖掘新兴产业就业潜力。进一步优化全州产业布局,改造提升烟草、传统冶金、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新兴服务业,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和新业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与绿色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等新兴产业。孕育新的职业,创造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为新生代青年群体创造良好的就业。

3.发挥服务业促进就业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统筹发展。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四大走廊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启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全国一流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仿制药生产基地、中彝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金融、法务、财务、中介、养老、托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为新生代青年群体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4.壮大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实施四上企业培育、企业降本增效等十项计划,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加大普惠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本。实施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专栏3: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和援企稳岗计划

1.援企稳岗计划。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和援企稳岗政策,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强化信贷支持力度,打好人社“降、缓、返、补、扩”政策“组合拳”,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2.继续实施“展翅行动”。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做到“免证即办”,促进企业职工增加技能储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现职工更加稳定就业。

5.鼓励支持灵活就业加快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为劳动者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业培训范围,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完善灵活就业支持政策,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

专栏4:实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支持保障计划

1.新就业渠道开发。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夜间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型业态,扩宽就业渠道,“十四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以上。

2.健全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和实施与非全日制用工等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从事灵活就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3.实施新就业形态人员技能提升项目。聚焦新一轮互联网经济发展机遇,挖掘创业创新潜力,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以创新带动创业,切实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开展SYB创业、电商客服管理、电商美工、电商运营管理、乡村电子商务等培训。通过搭平台、育主体、抓试点、拓市场等举措,加强校企合作,重点扶持依托“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实现创业的“网红达人”“直播带货高手”等新业态创业者。

6.壮大县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动县乡村联动发展促进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经济圈做好产业和就业帮扶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聚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扩大县城就业需求支持乡镇提升城市功能增加生产生活要素供给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把乡镇建设成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区域中心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促进乡村产业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打造乡村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培育乡村就业增长极

专栏5:提高区域就业承载力计划

1.夯实就业基础。巩固提升烟草、冶金等传统产业发展,加速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商贸物流业、新兴服务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本地就业岗位。

2.健全县乡村产业提升和就业促进机制。引导劳动密集产业、县域特色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物流节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 增强就业支撑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做强现代种养业做精乡村特色产业 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培育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和信息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就业创业

3.加强人才扶持。支持县乡村基层积极吸引人才流入加大力度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创业人才

(二)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放大就业倍增效应。创业是就业之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持续推进“双创”,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1.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金融、税收、市场监管等创业政策扶持,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手续、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丰富宣传手段、改进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详细解读各项就业创业促进政策,大力宣传就业创业先进典型。促进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升级,以创新创业倍增就业。

2.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科研院校和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效衔接转换,为初创期、早中期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和服务支持,促进科技人员柔性流动、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支持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型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强化各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农民工自主创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实施返乡创业带头人培养,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服务倾斜力度。

3.优化创业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创业服务,探索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志愿者团队,为就业、创业者多渠道提供专业化服务,积极引导就业、创业者参加培训。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创业孵化载体,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打造培训学习、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精心组织各级各类创业推进活动,培育构建区域性、综合性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创业服务能力。加强创业平台管理与服务,定期统计创业平台运营情况,实时掌握创业平台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指导、督促建设运营单位切实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定期组织入园实体开展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税费减免等鼓励创业扶持政策讲座和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创业者进行扶持和服务。

专栏6:返乡创业扶持计划

1.实施“双创楚雄”计划。推进建设和完善楚雄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园、云甸创新创业小镇、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体系和星创天地平台等创新创业载体。推动建设创业咖啡、创业工厂、科技媒体、彝族创客空间等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创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支持文化创意类和妇女创业专业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深入挖掘服饰、刺绣、陶艺、木雕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潜力。完善“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

2.建设返乡创业示范县。在禄丰市、南华县建设返乡示范市县,实施返乡创业培训、返乡创业带头人培养、基层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育才强企、引才回乡五项行动计划。加大“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机构利用闲置场地开展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孵化服务。

3.楚雄州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示范园。充分发挥楚雄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优势,建设以彝族医药文化为支撑,集科研、中药材种植、生物医药制造、药品流通、医疗卫生保健为主体的楚雄州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示范园,通过优服务、强保障、聚人气、促创新等创业孵化措施,为创业者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实战帮扶指导,优惠经营场地租金,提供创业服务帮扶,为创业者搭建制度化智能化的创业孵化服务平台。

(三)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稳住了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要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化解过剩产能职工、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抓好就业帮扶,落实倾斜支持政策,切实兜牢就业底线

1.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产业强州战略,强化滇中崛起增长极支撑,推进州级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机制,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和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培训。同时,在改善需求上下功夫,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在优化供给上下功夫,增强毕业生适应市场和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集中开展专项活动,加大对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帮助毕业生更好择业、更快就业。

持续开展百日千万”“千校万岗等招聘活动深入开展线上线下系列招聘会 扩大招聘信息覆盖面加强大学生求职指导培育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树立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服务机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支持和服务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方式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支持校园创业平台提质创优 鼓励和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求职补贴、创业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

专栏7: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

1.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瞄准教育、水利、农业、卫生和乡村振兴等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每年按照省招募计划和我州基层岗位需求,招募一批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人员服务基层,有针对性地为基层输送和培养青年人才。

2.实施就业服务行动。继续开展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提供“1311”服务,即提供1次以上职业指导、3次有针对性的岗位推介、1次职业培训、1次就业见习机会;做到“4100%”,即确保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100%登记入库、100%联系到人、100%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家庭毕业生100%实现就业。

3.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根据省项目办分配名额,每年面向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招募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地方项目志愿者,到基层围绕乡村教育、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等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者服务,鼓励支持服务期满志愿者扎根当地,为基层培养和输送青年人才。

4.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通过开展一系列就业创业活动,创新服务模式、集聚服务能量、整合岗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为广大毕业生打造多部门、多平台、多渠道、多岗位的联动供需对接环境。同时,以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组合拳”加大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力度,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

5.多形式多层次开展专项招聘。举办“千企万岗”系列招聘活动、推选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推进高质量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开展求职赋能行动,支持各类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2.高度重视城镇青年就业。聚焦城镇青年(主要包括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青年、转岗青年职工等),在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开发更多适合城镇青年的就业岗位,创造多样化就业机会。对接产业优化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完善人力资源需求发布、要素配置、协同发展机制,支持城镇青年到人才紧缺领域就业。发挥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产业企业园区、青年之家、青年活动中心等各类平台作用,探索组织青年职业训练营、就业训练工场,支持城镇青年参加职业指导、职业体验、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城镇青年职业发展能力。实施青年就业见习“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对城镇长期失业青年开展实践引导、分类指导和跟踪帮扶,促进其进入市场就业创业。为城镇困难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援助。

专栏8:实施青年就业见习“提质增效”行动计划

1.实施千名青年见习计划。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开发高质量见习岗位,切实帮助青年加强岗位实践锻炼,提升就业能力。每年组织不少于1000名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

2.实施就业见习千岗募集计划。充分开发就业见习岗位,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设立见习岗位,巩固和扩大就业见习规模,鼓励见习单位更多使用、留用见习人员。                                                     

3.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实施劳务品牌促就业计划,加大对现有知名劳务品牌的宣传推介,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效果好的劳务品牌。实现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培训需求、就业意愿等数据全部入库,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省际间劳务协作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培养一批劳务经纪人队伍,完善输出农村劳动力持续帮扶机制,实现“出得去、能增收”的目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开展订单、定岗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专栏9:实施劳务品牌促就业计划

1.实施劳务品牌培育计划。楚雄绣娘”“牟定匠人”“元谋果蔬工等劳务品牌为重点,开展劳务品牌技能提升行动,培养高素质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培育一批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效果好的劳务品牌。到2025年,每个县(市)培树23个具有楚雄特色、特点鲜明、辨识度高的劳务品牌,促进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实现劳务输出由一般化品牌化转变。

2.实施劳务经纪人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劳务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进劳务服务等平台建设,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发挥地域优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优惠政策,打好“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组合拳,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基地”有机结合,把企业工厂建到农村,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专栏10: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增百”计划

1.加大省外转移数量促增收。依托沪滇劳务协作机制,持续加强与“长珠三角”东部发达地区主要输入地劳务精准对接, 增强劳务协作的频度、广度和深度,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加大农村劳动力到省外转移就业的调结构力度。到2025年实现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稳定在98万人以上,省外转移就业达30%

2.提高职业技能促增收。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补贴标准目录的指导作用,使培训项目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相契合,以提高转移就业率和增加收入为目标,加强就业帮扶。到2025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

4.稳定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和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健全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保持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领域的扶持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稳定就业规模。在易地搬迁扶贫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建立就业帮扶车间,为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劳动力提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岗位。

专栏11: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巩固提升计划

1.加大支持就近就地就业力度。完善安置区就地就近就业按比例安排机制,在安置区实施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安置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安排一定数量的岗位吸纳搬迁群众就业。

2.实施劳务输出计划。继续将搬迁群众作为重点输出对象,为有集中外出务工需求的群众提供便利出行服务。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省域内市际、县际协作等机制作用,拓宽搬迁群众外出就业渠道。

3.实施创业支持计划。对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的,给予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安置区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搬迁群众创业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

4.实施就业兜底帮扶。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动态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科学确定公益性岗位数量和类别,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作用,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家庭劳动力至少1人实现就业。

5.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点就业服务全覆盖。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配备专门场所、设施、人员,推动大型安置区公共就业服务站(所)全覆盖。将搬迁群众纳入属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根据搬迁群众需求,建立针对搬迁群众的分层次、持续性、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5.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发挥退役军人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的作用。推进全州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引导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深入推进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就业竞争力;实施优惠扶持政策,强化针对性就业创业服务。稳定和拓宽就业渠道,提升退役军人就业能力。

6.加强就业援助扶持困难群体就业。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提供针对性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对残疾人、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深入摸排、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提供“一对一”精细化服务,开展困难人群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人员。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劳动报酬、职业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权益。坚持企业退出与保障职工权益的统筹,多渠道妥善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

(四)切实提升劳动者技能,扭转就业结构性矛盾扎实开展技能楚雄行动,补齐技能人才短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提技能、促就业”为核心,将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释放技能促就业实效。

1.以需求为导向实施大规模职业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政府补贴培训为有益补充,构建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聚焦重点产业,服务重点企业,对接企业需求,突出“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培训,开展以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为主要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建设适应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积极发展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业态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应届毕业生、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残疾人、退役军人等就业重点群体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储备职业技能,促进充分就业。对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等群体做好乡村振兴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职业培训补贴与就业状况相挂钩、与劳务品牌相衔接的评估机制,推行项目制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补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专栏12:实施“十个一批”多层次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1.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养一批。以“提技能、促就业”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企业职工为主体,面向就业重点群体等劳动者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适应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能力建设,把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纳入技能培训范畴。以“楚雄绣娘”“牟定匠人”“元谋果蔬工”等劳务品牌为重点,对标劳务品牌着力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质量年活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实施技工院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培训。到2025年,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累计12.5万人次以上。

2.实施“乡村振兴技能人才计划”培训一批。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增加收入为目标,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扩大和提升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的规模和等级,多形式推送就业信息、多渠道提供见习岗位,提升技能就业实效。对农村创业带头人开展职业技能、创业理念、创业能力、电子商务、市场经纪等职业和工种的培训。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实现职业培训全覆盖。到2025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累计5万人次以上。

3.实施“康养云师傅计划”培训一批。紧盯大健康产业发展,服务人口老龄化,大规模、高质量开展康养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康养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依托相关企业、技工院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养老护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照护师、家政服务员、育婴员、保育员等职业(工种)培训,强化康养服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到2025年,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1万人次以上,其中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000人次以上。

4.实施“生态卫士计划”培训一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我州生态护林员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适应新时期生态保护和林草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全州生态护林员分期分批开展森林消防、巡山护林、造林更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管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林地管护、草地修复、核桃栽培、花椒栽培、坚果栽培、林下种养殖、木材加工利用、特色水果栽培、果树管理、园林绿化、花卉园艺等30余个工种的技能提升培训。到2025年,培训0.5万人次以上,完成全州生态护林员素质技能提升全覆盖。

5.实施“楚雄州品牌工匠计划”培训一批。围绕我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面向生猪、肉牛、蔬菜、水果、核桃、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深入开展绿色食品的种植、生产、加工、认证、检验、质量控制、存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到2025年,培训1 万人次以上。

6.实施“马兰花计划”培训一批。紧盯促进劳动者成功创业、稳定和扩大就业,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实施创业培训。按照政府激励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劳动者自主选择的原则,开展创业培训,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培育一批覆盖各类培训课程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和具备创业培训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到2025年,创业培训达1.5万人次以上。

7.实施“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培训一批。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急需,加快推进与我州产业发展相适应,助推高校毕业生的高端职业培训项目。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能力提升行动、创业引领行动、校园精准服务行动、就业帮扶行动和权益保护行动,提升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年度计划”,积极组织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到2025年,累计培训0.5万人次以上。

8.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计划”培养一批。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紧扣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支持校企双方采取菜单培训、订单培训、定岗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技能娴熟、企业需求、整体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到2025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0.45万名以上。

9.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壮大计划”培养一批。围绕产业强州战略,聚焦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现代商贸物流烟草、新兴服务、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加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坚持高端引领、以用为本、创新驱动、整体推动,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重点科研、企业工艺改造、产品研发中心等项目,增强人才链与产业链契合度。鼓励高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专利创新。到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7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达6.2万人以上。

10.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计划”培养一批。围绕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地,重点培育一支覆盖广泛、梯次衔接、技艺高超的新时代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首席技师”专项和“兴楚技能名匠”专项,选拔一批社会公认、技艺精湛、业绩突出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发挥他们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到2025年,新培养选拔10名“首席技师”、40名左右“兴楚技能名匠”。

2.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围绕产业强州战略,聚焦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现代商贸物流烟草、新兴服务、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加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坚持高端引领、以用为本、创新驱动、整体推动,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重点科研、企业工艺改造、产品研发中心等项目,增强人才链与产业链契合度,鼓励高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专利创新。围绕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地,重点培育一支覆盖广泛、梯次衔接、技艺高超的新时代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

专栏13:实施“十个一千”人才专项培养计划

1.培养一千名以上乡村振兴紧缺人才。紧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夯实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劳务品牌打造实效。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支持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2.培养一千名以上电子商务人才。聚焦新一轮互联网经济发展机遇,挖掘创业创新潜力,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以创新带动创业,切实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开展SYB创业、电商客服管理、电商美工、电商运营管理、乡村电子商务等培训。通过搭平台、育主体、抓试点、拓市场等举措,加强校企合作,重点扶持依托“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实现创业的“网红达人”“直播带货高手”等新业态创业者。

3.培养一千名以上文化旅游人才。围绕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旅游企业组织开展文化旅游研究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训,支持开展创业项目。培养实践服务型人才,以文旅行业企业、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员工为培训对象,开展导游、讲解员、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民族歌舞表演、旅店服务员等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4.培养一千名以上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产业人才。围绕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动态调整培训专业设置补贴项目,进一步完善各类培训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为绿色硅光伏、绿色钛、绿色钒钛、绿色铜产业集群和“风光水储充”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鼓励企业、民办非企业等用工单位成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自主开展培训。继续实施“展翅行动”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工人技能提升培训。推进产教融合,支持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5.培养一千名以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人才。围绕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等农业乡土人才培训,为高端蔬菜、特色畜牧业、精品花卉、世界级野生菌保育等产业基地建设和“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主体作用明显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6.培养一千名以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人才。围绕《“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现代生物制药、健康产品制造、养老养生康体旅游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州内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生物医药专业,着力培养一批中药材及新型饮片加工人才。支持州内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开展农村劳动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人才专项培训,在农村培育一批中药材种植加工、药膳生产加工、休闲度假产业乡土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

7.培养一千名以上新就业形态人才。围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建设,探索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扩大培训规模和覆盖范围,大力培育快递员、网约车驾驶员、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形态人才。对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取得相应技能证书的,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或技能提升补贴。适应新业态就业特点,扩大培训资源供给,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线上培训平台,开发线上培训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组织有技能提升需求的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

定,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就业、稳定就业。完善职称评审政策,畅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称申报评价渠道,支持新就业形态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

8.培养一千名以上经营管理人才。依托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对初创业的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创业培训,开展创业辅导。对中小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对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开展高级研修班培训,每年选送企业家到高等院校进行系统进修培训。

9.培养一千名以上数字化人才。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发展机遇,着力培养数字产品研发、装备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人才。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数字化企业、国内高校联合,面向高等院校学生、技师学院、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开展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等数字技能培训。支持楚雄师范学院、楚雄技师学院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学科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数字化人才职业技能培训。面向互联网创业者、公司白领、网络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开展用户体验设计、数字平台运营、动画制作、计算机软件测试等培训。

10.培养一千名以上对外合作交流人才。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聚焦持续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撑区定位,鼓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参与楚中同城化组团式发展示范区、滇中新区楚东拓展区、楚北川滇合作示范区建设,培训一批对外合作交流专门技术人才。深化与周边国家有关政府机构、职业院校交流,开展技能培训合作。

3.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从业人员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形式的成人高中教育、半工半读教育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推动各类培训主体发展,构建以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发挥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作用,支持开展补贴性培训。着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县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点面结合、精准有效、机制健全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网络。支持发展品牌化、连锁化和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增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吸引力,实施职业院校毕业生1+X”证书制度。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以高素质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支持乡村振兴。

专栏14: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1.建设一个滇中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培训彝医药产业人才为重点,依托楚雄技师学院、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开设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相关专业及以彝医药为主的中医药繁种、种植技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为骨干的公共实训板块,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对接,以产业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生物制药生产技术标准为核心,推动建立集中度高、设备先进、专业覆盖广、共享程度高,集公益性、社会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进一步打造集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训练、社会劳动力就业技能提升、各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助力医药企业垂直解决人才缺口问题,链接优秀人才定向输送端口,实现校企良性互动,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实现每年培训技能人才3万人次。

2.建设十个彝医药大师工作室。针对当前彝医药产业链短,高端研发人才匮乏的现状,选拔培养10名彝医药领军人才,设立10个彝医药大师工作室。一是在原有5个国家级及省级名医工作室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大师工作室的软硬件建设,为开展大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二是围绕彝医药大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完整、清晰、全面地收集整理大师医案、教案、临证心得等文字资料、影像资料,逐渐形成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经验方或技术标准,积极开展大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相关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开发院内制剂,最终将大师工作室建成集传承、医疗、推介、孵化四位一体的彝医药文化传承和诊疗平台。三是加强传承团队建设,积极培养彝医药名师。继续组织开展大师学术经验或技术专长为主题的继续教育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医药科学理论素养、兼通彝汉双语、掌握彝药临床诊断技能、识药技能以及能在彝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天然药物治疗疾病等技能的复合型彝医药专业高等人才。四是加强彝医人才培养,开展中彝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培养考核工作,缓解基层彝医药卫生队伍不强、不稳的问题,提升基层中彝医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五)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更好服务就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挥优势、拓展服务业态、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效率。健全专业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满足社会求职招聘创业等多方面的需求。

1.建设高质量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更好满足企业、劳动者对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支持组建行业协会。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完善市场运行规则,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能力,更好服务就业创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评价标准和制度,组织开展诚信服务活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紧盯重点行业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开展劳务协作、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等多种方式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更好地为各类求职者提供及时便捷、真实有效的招聘信息。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针对残疾人、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妇女劳动者等群体开展就业服务,促进平等就业。引导人力资源向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基层一线流动,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引才,丰富人才流动渠道。

专栏15: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1.人力资源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的原则,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

2.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培育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地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以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为基础,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完善市场运行规则、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能力,更好服务就业创业。

3.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提升计划。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服务综合体,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按政策规定给予发展资金资助。支持和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学术组织、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开展深度合作,搭建引才网络,为我州用人单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

2.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完善乡镇、社区(村)服务平台,在人口密集的村和社区设置就业服务站,健全15分钟就业服务圈”,使城乡劳动者能就近便捷享受各项公共就业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合理配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信息分析、创业指导等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发动社会力量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支持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通过移动终端、自助平台等实现各项服务和业务的人工智能化办理,提高劳动者享受各项公共就业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和满意度,提升智慧化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快破除妨碍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化配置和自由流动的制度体制障碍,推动实现劳动者在户籍地、常住地、参保地、就业地都能平等享受各项公共就业服务。针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差异,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便利共享,将公共就业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劳动者。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春潮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专项招聘服务系列行动,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体验、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青年职业发展能力,对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

专栏16: 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

1. 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功能计划。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各类就业创业信息全州共享和联网发布。建设就业补助资金业务经办平台,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审核、联网核查。打造后台统一、渠道多元、同源发布、协调联动的线上服务格局,全面支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各领域业务线上办理,与各级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形成统一的线上服务总门户。持续推动各级各类人社审批服务事项依托平台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快扩展人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覆盖范围,为群众带来更多便利。持续深化“互联网+人社”建设成果,形成“互联网+人力资源”“互联网+调解仲裁”“互联网+监察”等多种典型应用。

2.建设十个零工市场。支持10个县(市)在交通便利、求职集中地设立1个零工市场,填补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空白,为城区、乡镇及周边企业、求职者提供全覆盖、便捷式的线上和线下专业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灵活就业。每年为10万人次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助推灵活就业人员增加收入。

3.实施全州就业创业服务升级计划。提升全州11个人力资源市场软硬件服务能力,落实均等化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就业服务标准,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健全专业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创业服务体系,搭建本地化、高质量的创业平台载体,为自主创业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为10万名以上劳动者提供优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4.开展专项招聘服务系列行动。持续开展云岭百日攻坚行动、春风行动、春潮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联合招聘等招聘活动, 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促进供需匹配。

(六)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工作待遇,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增进劳动者获得感和满意度,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1.改善就业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改善劳动者就业条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提高企业、行业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和集体合同覆盖率,推动集体合同制度提质增效。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企业经济性裁员,做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劳动者等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实现劳动者基本劳动权益的兜底保障。

2.维护合法权益促进平等就业。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等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不签订劳动合同、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推进劳动保障监察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加强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名单”管理工作,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严重违法行为失信惩戒力度。保障妇女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条件,不得歧视残疾人。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3.加强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劳动者参保率。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力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支持建立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完善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打造后台统一、渠道多元、同源发布、协调联动的线上服务格局,全面支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各领域业务线上办理。

(七)加强监测预警防范化解失业风险。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及时制定完善应对重大公共安全、卫生等事件的稳就业预案,切实做好失业保障。

1.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针对国内外形势,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监测,建立完善规模性裁员和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监测企业人员变动情况及趋势,准确分析判断原因,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就业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方案和工作措施。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防范并妥善应对规模性失业、欠薪逃匿、重大劳动争议等事件,不定期对失业动态监测企业进行走访,根据监测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就业服务。

2.加强就业失业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就业失业统计监测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健全预测预警、分级响应、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抓好就业常规统计,开展劳动力调查,重点监测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就业失业情况,探索建立就业岗位调查制度。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变化,加强重大项目及企业用工监测,提高失业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推进大数据在就业统计监测领域的应用,加强移动通信、铁路运输、社保缴纳、招聘求职等大数据比对分析,监测劳动力市场变化,掌握劳动力流动趋势,及时有效反映就业失业状况,更好服务宏观决策。

专栏17:实施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能力提升计划

1.完善全州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健全跨地区、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将全州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入库,加强与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口信息、税务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之间的数据比对联动,实现信息动态更新。

2.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构建覆盖人力资源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体系,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数据、网络市场招聘数据、社会保险数据、铁路客运数据、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大数据,监测人力资源市场变化,掌握人力资源流动趋势,全面反映就业增长、失业水平、市场供求状况,提升就业失业监测数据分析和就业形势综合研判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宣传引导,形成以规划为统领、年度计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将规划实施与部门年度工作相结合,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各业务领域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以及县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共同推动促进就业事业发展。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强财力保障每年根据就业工作任务需要,统筹安排就业创业专项资金,为促进就业提供资金保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公共就业创业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强化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强对创业创新企业的信贷扶持,引导金融机构为新创业者、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流动金融支持。

(三)加强统计分析。完善统计分析制度,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业等统计监测指标。扩大就业数据信息来源,加强就业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比对分析,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就业监测分析,为加强形势研判、落实完善政策、实施精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图解《楚雄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