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hhszfxxgk-/2022-0106008 公开目录:县市规划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1-09-10 17:24:52 文  号:双政发〔2021〕9号
标 题:
双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双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前  言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2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

第二节  发展环境 9

第二章  总体思路 13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3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4

第三节  发展定位 15

第四节  远景展望 17

第五节  发展目标 18

第三章  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22

第一节  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22

第二节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25

第三节  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28

第四章  大力振兴产业,厚植经济增长动能 30

第一节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30

第二节  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43

第三节  积极培育壮大传统和新兴产业 48

第四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51

第五节  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51

第五章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 54

第一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54

第二节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55

第三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59

第四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2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经济发展支撑 64

第一节  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64

第二节  构建洪旱无虞的水安全保障网 66

第三节  构建保障有力的能源网 68

第四节  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网 70

第五节  构建高速泛在的信息网 72

第七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74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74

第二节  壮大乡村产业 81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83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 87

第五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88

第八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89

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89

第二节  提高城市管理运营水平 91

第三节  提升集镇发展水平和功能 93

第四节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创建 94

第九章  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96

第一节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96

第二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96

第三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99

第四节  全面推进健康双柏建设 102

第五节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105

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06

第十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社会经济发展动能 111

第一节  聚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111

第二节  大力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112

第三节  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113

第四节  聚力打造人才强县 114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释放发展新潜力 116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16

第二节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119

第十二章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123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23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24

第三节  传承发展传统民族文化 125

第四节  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 128

第十三章  加强民主法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132

第一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32

第二节  建设法治双柏 133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35

第四节  建设平安双柏 138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141

第一节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141

第二节  建立健全纲要实施机制 142

第三节  强化纲要实施保障 142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143

附  表:双柏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附  图:双柏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图纸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双柏在新起点上落实楚雄州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展定位,继续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擦亮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名片,把双柏建成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县、森林康旅目的地、民族文化体验区、云药之乡新高地的关键五年。

《双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双柏县委关于制定双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双柏县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主要是阐明全县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等重要依据,是凝聚全县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推动实现双柏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在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爬坡过坎中砥砺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奋力突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完成,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97亿元,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2.923.443.7调整为26.632.9:40.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万元,年均增长1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76亿元,年均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9亿元,年均增长10.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29元,年均增长8.2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95元,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位列全州第一。五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3.4亿元,年均增长26.3%。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跨越发展先进县

二、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定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持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万企帮万村、沪滇协作、校县合作再添硕果,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后续巩固提升长效机制有力实施,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1.84亿元,2个贫困乡镇脱贫退出,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1个、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55户5801人,现行标准下6918户2438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绿色+特色+迭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四大重点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5.6亿元其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现产值29.56亿元;旅游文化产业实现产值24.29亿元;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实现产值20.5亿元;绿色食品加工和消费品制造业实现产值41.25亿元。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登记100个成功入选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药材),阳光玫瑰葡萄列入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果茶叶产品质量、数量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荣获2019年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工业总产值达59亿元,是2015年2.1倍;初步形成了以林板林化、绿色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加工制造产业群,被认定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06.4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总收入64.33亿元查姆湖景区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虎文化节等民俗节庆,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称号。

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玉楚高速双柏段加快推进,公路、双新公路上段、绿汁江沿江公路等建成通车,国道及县乡村道公路新增路面硬化里程798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6034公里,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100%,村民小组道路硬化率达43.6%,建制村通客车率100%,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水土流失防治258.64平方公里、河道治理29.3公里,新建小(一)型水库4件,实施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8件,增加有效灌溉面积6.4万亩,水利基础大幅改善;组织实施了9批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个乡镇82个村(居)委会984个村民小组1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全县集中供水率从74%提高到93%,自来水普及率从58%提高到92%。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228个,完成转供电主体改造抄表到户3108户,全面启动智能缴费推广工作,完成高低压智能缴费用户52007户。新建加油站点6个,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座、分散式充电桩10个、直流桩6个,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16辆。建成移动4G基站496个,全县村(居)委会4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5G站点37个,实现5G网络试点运用。县城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建制村通邮率达到100%,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基本建成。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县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所有乡镇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全州首个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通过验收,率先成为楚雄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森林覆盖率达84%,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等殊荣。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县城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功能区划要求,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100%。单位GDP能耗完成州下达目标任务。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考评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先进县,赢得滇中绿海明珠美誉。

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查姆湖获全州首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功摘取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文明城市等19项国字号、省字号殊荣,一批省级森林乡村、全省美丽村庄、文明村镇榜上有名,3次入选中国最美县域。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美丽县城建设、棚户区改造工作扎实推进;城市骨干路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建成区面积由5.24平方公里增加到7.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0%提高39.81%。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自来水普及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所有行政村无害化公厕及自然村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乡村振兴战略六个一成效明显,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农业农村新风貌正在形成。

七、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稳步向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87.04%、100.77%、94.30%,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查姆”“彝族老虎笙等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县、乡、村三级分级诊疗体系基本建立,中(彝)医服务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率位居全州第二。就业形势整体稳定,五年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9.7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46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目标以内。建成保障性住房2345套,城市棚户区改造3904户,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23503户。养老服务体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率先在全州成立农村康养中心,孤儿保障制度完善、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等工作有序推进。

八、改革开放有序推进

圆满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有序开展,监察机构向基层、村(社区)派驻改革全面完成。人大、政协、政法、司法体制改革及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共青团、工会、红十字会等单位改革深入开展,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殡葬改革稳步推进,火化火葬制度全面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党政主要领导领衔督办政协提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改革经验得到省州嘉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引进项目377个,比十二五期间增加145个。

九、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深入巩固,各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基层治理全方位激活。七五普法高质量通过州级验收,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督导评估先进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战果,黑恶积案”“问题线索实现双清零。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纵深推进,省级先进平安县创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平安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枫桥经验深入实践,领导包案”“带案下访”“公开接访制度进一步落实,突出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连续三年荣获国家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事业持续进步,统计、地震、气象、民政、老龄、邮政、档案、供销、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市场监管等工作取得新业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全县发展总体上面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仍然艰巨、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公共服务短板明显;产业层次不高,支撑高质量跨越发展动力不足;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单一、优质产品供给不足,科技、人才等要素支撑不足;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空间有待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待完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任务艰巨,实现六稳”“六保目标、风险防范压力仍然巨大;干部创新意识、担当作为和敢于斗争方面还有差距集中表现在:一是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和外贸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充分,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支撑性项目储备不足。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短板还未补齐。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质量不高。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四是发展理念有待更新。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发展路径还未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调整到位,一些干部仍习惯于用陈旧的惯性思维主导工作,对现代经济知之不多、对现代产业培育抓得不够。五是人才队伍支撑不足。干部队伍距离专业化专门化系统化差距甚远,不适应新发展理念要求;各类人才极其匮乏,科技贡献力、创新创造力、文化支撑力不够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外部形势分析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政治、产业格局等大变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及生效,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从省州形势看,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大力培育万亿级、千亿级产业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提出楚雄州要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着力打造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高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州委、州政府着力重塑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力打造核心引擎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双柏将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从自身发展来看,双柏具有优越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发展基础良好。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双柏县高质量跨越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政策深入实施,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云南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双柏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展国内外合作新空间等带来重大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环境变动风险和困难的挑战。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外部世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可能,疫情在世界范围的蔓延进一步加大了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国内面临着稳增长与风险防控的双重压力,市场环境收窄,双柏县十四五发展将面临环境变动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

发展竞争的挑战。十四五期间由于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动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各地纷纷采取对策措施提升发展的竞争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双柏县不仅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方面面临竞争,在人才、科技等关键资源方面也面临着竞争。同时新形势下双柏县发展也将面临着楚雄州各县和周边区域的竞争态势,发展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面对我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动能变革的大趋势,谁能够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取得突破,谁就将赢得发展竞争的主动权。双柏县发展基础差、层次低,如何打开一条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是双柏县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双柏县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机遇,树立创新自信,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勇于攻坚克难,以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争得发展主动权,不断提升双柏县在滇中城市群、楚中1+4+1组团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云南省三个定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行动,主动融入楚雄“一个增长极两个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擦亮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名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双柏建成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县、森林康旅目的地、民族文化体验区、云药之乡新高地,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一盘棋思维,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锚定建设“滇中崛起增长极经济增速排头兵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农业示范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新标杆的总体目标在新起点上继续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擦亮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名片,把双柏建成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县、森林康旅目的地、民族文化体验区、云药之乡新高地。

全省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县。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的管控作用,围绕将双柏建设成为红河源头和楚雄州南部的生态屏障区、重点水源涵养区的目标,争取实施哀牢山国家公园建设、智慧环保新基建建设项目、绿孔雀栖息地保护工程项目以及查姆湖周边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系统工程,推进绿汁江、礼舍江、马龙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哀牢山、恐龙河保护区等生态保护修复,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森林康旅目的地。抢抓列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机遇,争取实施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开发森林观光、森林康养、森林探险、森林科普、森林文化与森林度假等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依托彝药中医、食疗药膳、康体养生等养生文化优势,推进双柏县中(彝)医智慧康养基地、查姆康养特色小镇、中国彝乡康养小镇及医养结合康复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康养旅游、医疗保健、休闲养老等产服务体系。以全域旅游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政策、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等优势,主动融入全州四大走廊规划建设,发展以白竹山万亩茶园、绿汁江现代农业观光、彝族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节庆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农业等,推动全县绿色康养+文化旅游产业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将县城打造成4A级景区,将双柏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森林康旅目的地。

民族文化体验区。以哀牢山嘉风情之旅、查姆世界、乡村旅游、特色旅游以及中国民宿经济示范区(半山酒店)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旅游城、查姆文化体验园、彝绣文化产业园、彝族文化影视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精品非遗旅游线路,实现由展示向体验的转化,让民族文化更加具象化。同时,以查姆文化”“三笙文化”“虎文化为核心,认真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整理彝族语言文字,推动民族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全力打造跨越发展文化支持双柏模式,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花鼓舞等民族传统笙舞表演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开发彝族歌舞、彝族菜肴、民族民间工艺品等文化产品;持续打造虎文化节、中元节、虎笙节、花鼓节等节赛品牌,将双柏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以彝文化为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体验区乃至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新标杆。

云药之乡新高地。依托双柏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和生物制药企业,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药材好、药才好成为双柏中药材的重要地标积极引培一批知名中药材加工及生物制药企业,实施彝药传承开发、品牌战略、企业培育、基地建设、人才培引、市场流通、健康养生等工程,提高资源开发和产业开发能力和水平,提升医药产业供应链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道地药材示范县。同时,加快推进中华云药谷-红河源药谷双柏云药产业园暨中(彝)医药健康服务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双柏彝族医药开发研究中心建设等项目建设,加强《齐苏书》等彝医药成果药理研究和临床实践应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药食同源产品加工、饮片精制、浸膏提取、挥发油萃取等,擦亮道地彝药品牌。力争把双柏打造成全省中药材种植大县、全省中药材加工重点基地、全省中药材交易中心、全省中药材研发重要基地、楚雄州彝医药重镇。

第四节  远景展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30亿左右,年均增长11%以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双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体育强县、健康双柏,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州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五节  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2%以上,力争到2025年达到122亿元目标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经济增速排头兵。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县一业”“一园区六片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全省有引领作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以下简称四大重点产业)等重点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R&D)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活力更加充分,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主动接轨楚雄、昆明、玉溪、普洱,融入滇中城市群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打造形成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全面落实,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明创建工程及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取得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持续做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不断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健全,五网基础更加夯实。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村道路硬化率全面提升,互联互通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铁路和通用机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水网体系初步建成;能源供应格局进一步优化;加快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建设,5G 网络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实现全覆盖。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监测及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不断巩固。

专栏1  双柏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分类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累计]

指标

属性

1

经济

发展

区生产总值(亿元)

60.97

122

>12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万元/人、%)

7.08

11.6

10.4%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9.81

55

[15.19]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9.4

24.5

4.8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7

2.2

[0.5]

预期性

6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80

165

15%

预期性

7

创新

驱动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亿元、%

0.2

0.49

20%

预期性

8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73

1.03

[0.3]

预期性

9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0.15

0.3

[0.15]

预期性

10

民生

福祉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20

30

[10]

预期性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元、%

20211

29600

≥7.9

预期性

12

城镇调查失业率(%

2.8登记)

≤4.5

预期性

13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5

14.5

[1]

约束性

14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个)

1.15

2.9

[1.75]

预期性

1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

100

预期性

16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

0.5

预期性

17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27

79

[2.73]

预期性

18

绿色

生态

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1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20

县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100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21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85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22

覆盖率(%

84

84

约束性

23

安全

保障

粮食总产量(万吨)

11.22

12.22

[1]

约束性

24

电力装机(万千瓦)

18.22

115.4

[97.18]

预期性


第三章  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落实三区三线管控,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第一节  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按照全省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县建设和产业发展、城镇发展、社会民生保障的需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加强国土空间管控,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操作适度弹性、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优化生态、农业、城镇三区空间,划定明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引导生产要素合理布局集聚,培育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构建全域覆盖、边界清晰、功能明确的三区三线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

一、引导各类空间协调发展

优先确定生态空间。以自然保护地、生态重要和敏感地区为主,全面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白竹山自然保护区(老黑山片区、白竹山片区、石碑山片区)、查姆公园(南安森林公园)以及绿汁江、马龙河、礼社江(石羊江)流域水土保持区等构建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开敞空间网络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保障农业发展空间。一园区六片区(绿汁江流域5万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马龙河流域3万亩热作和水产养殖示范区、爱尼山10万亩道地药材种植园区、大麦桂片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白竹山万亩优质茶园种植加工园区、河口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布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核心,稳定和优化农业生产空间,结合农业现代化和绿色、智慧农业发展布局,构建农业发展格局。

融合城乡发展空间。优化城乡规模等级结构,衔接州、县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城镇、园区、特色小镇、村庄布局优化的原则和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各类村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型、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圈。

彰显双柏特色空间。发掘自然和人文资源,系统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划定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整体保护区域,加强法脿镇李方村、大麦地镇进巴珠村为代表特色村落、传统建筑,构建彰显民族特色、历史文化、地域特征、时代风貌的管控体系,突出彝族建筑文化、彝族文化和山水园林特色,使彝族历史文化、文化内涵特征和地方特色得到进一步展示。

协同地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城市新建民用建筑、新建小区、旧城改造应同步开发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兼顾人民防空需求,并符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规定。

二、强化三条控制线底线约束

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对国土空间开发底线的约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自然系统结构相对稳定,不断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饮用水水源地、公益林优先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做到应划尽划。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0.68万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禁基本农田非粮化、耕地非农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具有国家重大意义的生态建设项目,国务院同意,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按照有关要求调整补划。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充分考虑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人口、产业、城镇规模和发展趋势,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把现状建成区、集中连片城镇建设区和城中村、城边村、划入城镇集中建设区;不突破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并预留一定弹性。

第二节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云南滇中城市群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以及楚雄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构建一核引领、双园驱动、三区联动、三带促动、红河源头生态屏障的生产力布局。

一、一核引领

以县城妥甸镇为核心区,以打造AAAA级景区县城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完善县城各项服务功能,将双柏县城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城、智慧养生地、彝族文化体验区的国家级园林县城。

二、双园驱动

以双柏现代农业产业园、双柏生物创新产业园带动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规模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优势和产品供给。

——双柏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把全县作为一个现代农业园区整体发展框架,统筹绿汁江流域5万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马龙河流域3万亩热作和水产养殖示范区、爱尼山10万亩道地药材种植园区、大麦桂片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白竹山万亩优质茶园种植加工园区、河口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六个片区协同推进,围绕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突出中药材、绿色果蔬、生态养殖、香料种植与加工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打造绿色食品牌,实现农业多功能融合发展,真正将农业园区建成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水平领先、绿色发展成效突出、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显著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把双柏“一园区六片区”打造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有机农业示范区

——双柏县生物创新产业园以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为主打方向,立足现有的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积极引进生物医药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成带动辐射县域发展、楚雄州南域绿色发展引擎和县域内提供产业服务的重要载体。

三、三区联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形化和查姆文化体验区、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森林康养旅疗区建设为依托,打造文化、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体验融合的三区布局。

——查姆文化体验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形化为基底,形成县城—普龙—安龙堡—法脿—县城的民族文化体验区环线,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双柏立体气候特点,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形成大庄、法脿沿河蔬菜产业带,元双公路、妥甸—大庄—法脿公路及县城周边现代化养殖示范区和绿汁江、马龙河流域沿江生态牛羊养殖示范带的山地牧业区,及以大麦地普龙片区、安龙堡青香树、马龙河沿岸元双路和晋元线沿线以鲜食产品为主的水果产业区,白竹山一带集中发展茶叶产业,大庄、法脿、妥甸、嘉、安龙堡5个乡镇集中发展蚕桑产业,集中在嘉、爱尼山、独田等乡镇发展林菜、林药、中药材种植。

——森林康养旅疗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充分发挥滇中绿海明珠的生态优势和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品牌优势,依托妥甸、爱尼山乡康养小镇、独田乡、嘉镇民宿经济示范带及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发展康养旅游,建设集康体养生、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旅疗区

四、三带促动

发挥玉楚高速、彩公路、永金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连点成线,以线带面,以路兴产,三带促动,发挥经济带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引擎作用和聚集效应,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玉楚高速沿线经济带。主要是依托玉楚高速,连接楚雄市、易门县,强化与楚雄、昆明、玉溪的协同发展,优化园区布局,承接周边产业转移,带动全面绿色工业发展。

——彩公路沿线经济带。主要依托彩公路,打造东经大庄接彩云入昆楚高速,中连县城,西进爱尼山、独田、嘉,以发展生态农业、中药材、花卉种植加工、森林资源保护开发为主,构建东融禄丰、西联普洱景东的经济走廊。

——永金高速沿线经济带。主要依托永金高速,把妥甸、法脿、安龙堡、大麦地等乡镇串联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等重点产业,重点布局以优质烟叶,生态猪、牛、羊为主的种养殖业,沿线开发建设以妥甸、法脿、安龙堡、大麦地等热区体验为主的旅游产业,构建北融楚雄、南连玉溪新平的经济带,使之成为连接昆瑞经济带的重要桥梁。

五、红河源头生态屏障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天然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红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绿色有机农业、林下产业、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

第三节  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动服务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滇中城市群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高质量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行动,全面融入楚中1+4+1城镇群建设布局,推动或主导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要素流动和聚集,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主动接受滇中城市群特别是昆明市的辐射带动,积极承接滇中产业转移,强化与滇中城市群其他县市交流合作、协同联动,提升产业集聚度和专业化水平。协调做好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与昆明市、玉溪市、普洱等地县市的区域性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补共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激活发展潜力。


第四章  大力振兴产业,厚植经济增长动能

依托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咬准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目标,继续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路子,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强壮大4+N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将双柏建设成为楚雄州打造滇中崛起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第一节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坚持“两型三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四大重点产业发展,开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发展新局面,到2025年全县四大重点产业产值实现翻番,突破200亿元

一、做优做特高原特色现代农

围绕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采取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六大工作举措,按照一极三轴片区多基地的立体空间布局,全方位、多层次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农业示范园,力争到2025年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值达40亿元以上,成为全县群众稳增长、促增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稳定优质粮食及特色经作。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推进粮食稳定生产,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生产保供能力。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区位优势,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名、优、特、稀农产品,确保粮食及特色经作高效、高产发展。

巩固提升现代烟草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全产业链塑造卷烟产业新优势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生态新烟草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安全、优质发展道路,以绿色生产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兴烟战略,优化烟叶生产区域性布局,突出规模化连片种植,着力稳定优质烟区,稳定烟农队伍,加快建立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增强烟叶发展内生动力,确保全县烤烟种植保持在5.5万亩以上,烟叶销售收入保持在2亿元以上,进一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着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创新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产业,提升发展松香、松节油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加快争创全省现代林业重点县,集中力量推进相关产业园区建设,打造7个以上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以打造云南省生态牛羊生产大县为目标,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转变山地牧业发展方式,突出示范带动,稳步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推进肉牛肉羊生态养殖,加快发展家禽等特色养殖,打造万头猪、千只羊、百头牛示范养殖场,建设养殖示范区,扶持发展养殖重点户,着力推进规模化、规范化养殖,不断扩大畜牧业发展规模,实现畜牧产业与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省生态牛羊生产大县。

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推进宜机化改造和机耕道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以建设万亩基地、打造亿元产业、发展亿元企业为目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庄园经济,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着力推进一园区六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一县一业要求,突出发展中药材、绿色果蔬、生态养殖、香料种植与加工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

加快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加大整合品牌开发力度,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生态双柏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专栏2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一二三行动。一业: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二端:聚焦种子端、电商端;三化:坚持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方向。

一园区片区双柏现代农业园区,绿汁江流域5万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马龙河流域3万亩热作和水产养殖示范区、爱尼山10万亩道地药材种植园区、大麦桂片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白竹山万亩优质茶园种植加工园区、河口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

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优质粮食生产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实施14.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0.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油菜籽)建管护行动,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8万吨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高标准农田9.75万亩,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25万亩。

马龙河万亩数字农业谷示范区建设。围绕基础环境、资源投入、生产加工和流通消费等关键环节,汇聚物联网监测数据、统计调查数据和批发市场、电商平台、农贸市场或超市等销售数据,全面采集生产、消费、贸易、价格、成本、收益等核心数据,构建实时、动态的全产业链数据采集体系和数据仓库,致力于将马龙河万亩数字农业谷示范区打造成为楚雄州冬早果蔬主产区、循环农业样板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协调示范区、暖冬旅游网红区。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建设运行高效的示范服务、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健全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形成支撑优势主导产业的社会化、公司化农技推广服务链。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集中产区多功能物流贸易点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和执法监管体系建设。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建设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水平,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体系平台,构建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投融资、产业基金、担保等体系,提供金融支撑。引导和推动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业经纪人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提高园区专业合作组织的装备水平和作业能力,拓宽领域和范围,加强农业用水服务和土地流转。

绿色食品牌基地建设。合理规划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适度规模的养殖基地、具有辐射功能的加工基地,重点抓好培育基地经营主体、提升基地规模水平、推动基地规范生产、拓展基地产品市场、推进基地绿色发展、打造基地品牌集群、抓实基地科技支撑、完善基地专业服务等工作,积极开展盒马县创建工作,建好产业发展第一车间,力争建成一批州级省级绿色食品牌

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行动。提升茶叶、果蔬、畜禽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从事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厂房及购置设施设备,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科研、环保、质量控制等投入。

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加强与高水平区块链技术公司合作,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和运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林业产业发展工程发展林果产业基地,加大林产化工原料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大力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工程,切实加大林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

山地牧业发展工程实施滇中黄牛资源保种场建设、肉羊种羊场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肉羊基地、肉驴养殖基地等建设项目。

二、做活做精旅游文化产业

围绕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积极融入云南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楚雄文化旅游四大走廊,坚持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以一城六区三走廊建设为重点,以加快产业培育为着力点,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好白竹山、哀牢山、石碑山、绿汁江等自然风光,传承好彝族文化、查姆文化、三笙文化等民族文化元素,推动县城打造为4A级旅游景区,打造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着力把双柏县建设成为健康生活目的地、民族文化体验区。

做活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商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旅游革命,拓展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功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加快景区资源、文化资源、产品资源要素上线,为游客提供智慧化服务。加强县域内旅游小镇、旅游特色乡村的连接公路建设,加大哀牢山、白竹山等旅游景区的连接道路、环线游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便捷快速的旅游交通设施和通道。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半山酒店和精品民宿建设,大力开发民族文化体验、森林康养、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民宿旅游、康体养生、自驾车游等旅游产。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环境、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点)、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旅游公共标识、旅游信息化等为重点的旅游景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和旅游诚信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安全保障,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旅游文化产业产值达48亿元以上,全县旅游经济指标和旅游投资增幅超过全州平均水平。

做精文化产业。依托双柏县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结合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开发,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新发展、产业转型的新增长点,占领楚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培育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以彝族查姆文化三笙文化、文化等原生态民族风情文化为重点,着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走少数民族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丰富旅游内涵。通过政策的引导,聚集县内外科技、文化、知识、人才等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双柏县新的特色优势产业。实施文旅融合创意开发,以县城、大庄、法脿、嘉等为重点,挖掘利用历史建筑、民族文化、传统民居等资源,打造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民族体育、美食养生、休闲娱乐、旅游商品、表演艺术、文化艺术等为内容的集合型文化休闲旅游创意产业。依托双柏县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间工艺,在县城建设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利用楚雄州以及周边区域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工艺,打造以工艺品生产、民族装饰、民族服饰、旅游商品等为内容的创意产业园。

专栏3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构建一城六区三走廊旅游产业布局。一城中国彝族虎文化旅游城”,六区即哀牢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白竹山旅游景区绿汁江休闲旅游区马龙河生态健身休闲旅游区大庄农业休闲旅游观光服务区大麦地、安龙堡彝族文化体验区”,三走廊即东西彩旅游走廊、南北双新旅游走廊和南部沿江旅游走廊

半山酒店建设工程按照自然资源+健康养生+娱乐设施的思路,结合查姆山、白竹山、老虎山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茶叶产业优势,高位推动,加快建设3个与山相伴、依山而建的 半山酒店

旅游城镇建设工程。建设查姆康养特色小镇哀牢山嘉风情旅游小镇、法脿民族文化旅游小镇、大麦地农业休闲旅游小镇、大庄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小镇的一城四镇集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商贸流通、游客集散和旅游商品加工等为一体的旅游城镇体系。

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查姆湖景区、白竹山万亩茶园景区、绿汁江农业休闲旅游区、哀牢山国家公园、哀牢山生态自驾游景区、马龙河户外运动休闲旅游景区建设,力争将查姆湖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将白竹山茶园景区建设成县城旅游延伸的重点旅游区

旅游特色村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建设李方村、大平掌村、普龙村、新厂村、麻旺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游客服务中心体系、自助自驾游服务体系、旅游信息化服务体系、旅游公共标识体系和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双柏县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系列旅游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民族文化、生态养生、乡村休闲、康体健身、自助自驾、旅游生态食品大系列产品,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线两环一圈旅游线路建设。结合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小镇、特色旅游乡村建设,培育彩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妥普自驾车旅游精品线、妥安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哀牢山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环线、生态文化旅游环线、县内旅游圈(大环线),形成四线两环一圈的重点旅游线路

三、做强做大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展医疗服务、开发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多元化健康服务,深入实施产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产品打造、研发创新服务、人才团队培引、云药市场推广、重大项目推引七大工程,以生物创新园为龙头,加快打造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培植成为全县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25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促进生物医药发展。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和道地药材繁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构建中药材交易中心。围绕中药材生产种植,大力发展中草药精深加工把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培育成拳头支柱产业加快开发高端保健食品、功能饮品药膳美食等产品。

建设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大县围绕双柏道地、大宗、常用、特色药材和市场潜力大、药食同源、省内外医药企业需求原料药材,拓展提升中草药种植水平,建立白扁豆茯苓、佛手、重楼、黄精、白芨等高产值中药材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白扁豆、茯苓、佛手等品种,兼顾发展砂仁、三七、重楼、滇黄精、白芨、芍药、天冬、续断、龙胆草等品种,每个乡镇重点发展3—5个种植品种。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和道地药材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爱尼山10万亩道地药材种植园区。

打造中药材加工重点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以彝药开发为特色,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打造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中药提取—生物制药现代化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高品质的中药材原料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中药切片、中药提取、中药饮茶、中药片剂等。发展中药饮片加工、小包装中药原料等加工,加强提取物功效及应用研究,扩展动植物提取物的使用范围,提升天然提取物提取分离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药食同源产品加工、饮片精制、浸膏提取、挥发油萃取等,加大对中药保健茶、功能性食品、新资源食品、保健饮品、保健汤料、食品添加剂及其他中药日化用品等产品的开发。

建设中药材交易中心加强集中(彝)药材采购销售、现货交易、彝医药文化展示、电子商务、旅游观光、仓储物流六位一体的特色农产品(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在嘉、独田等中药材种植重点乡镇建立2个季节性交易市场;建立安龙堡、法脿、大庄、大麦地4个临时性交易市场;形成以妥甸为中心构建联系全国及县域各乡镇的中药材交易中心,构建智慧化营销网络体系

建设高科技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研发基地。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开发中医药产品、保健品和天然化妆品,围绕大众预防疾病、增强机能、康体养生等健康需求,研发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功能食品和保健品,配套康养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利用药食同源的药材和农特产品资源,引进、培育一批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化妆品企业发展高端保健食品、功能饮品药膳美食等产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通过引进省内外企业、人才、项目和开展合作开发,大力培育生物医药市场主体。积极引进知名中药材加工及生物制药企业,延伸产业链,强化与云南白药集团、昆药集团(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加快推进工业大麻种植与加工等项目。加强对野生中药材、野生香料等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开展封山保育、生态促繁和人工促繁,坚持适度采集、成熟采集和科学采集,减少资源浪费和低价值消耗,提高野生资源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发展大健康产业。依托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平台,发挥中国天然氧吧、自然环境、彝药中医、食疗药膳等优势和条件,森林康体养生产业为核心,着力发展形成康养旅游、休闲疗养、健康生活、养老养生、健康服务等健康服务产业,打响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开展与东部地区健康服务、医疗服务、慢性病治疗、养老养生等产业和技术合作,打造西部康养之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生、医养结合保健机构,建立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生服务体系。加快查姆康养特色小镇、双柏云药产业园暨中(彝)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发展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开发森林浴、森林康养、森林度假、森林疗养等系列森林康养产品,推动健康管理服务与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相结合,打造康体养生、商务会议、度假居住、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等产业项目、俱乐部及服务项目,促进康养旅游业发展,打造全国知名康养旅游目的地

专栏4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重点工程

中药材种植布局。按照高、中、低海拔进行种植布局,初步形成以白扁豆、茯苓、佛手为主的品种结构体系。其中1600米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区,重点种植佛手、茯苓、白扁豆、玫瑰茄、何首乌等品种。1600—2500米之间的中高海拔地区,重点种植重楼、黄精、续断、当归等品种。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建设5000亩现代综合种植示范基地1个,建立满足全县辐射全州全省的重要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5个,建设100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16个,500亩以上规模连片种植基地41个以上。

中药材加工重点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中药材提取和中药饮片加工和食药两用产品加工,构建中药材产地清洗、干燥、分级加工体系,到2025年,建成综合性中药材生产研发中心(妥甸镇)、法脿镇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嘉镇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大麦地镇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安龙堡乡中药材初加工基地、独田乡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引进、培育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0户,建立中药饮片加工基地3个以上,发展天然药物提取加工企业3个以上。

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工程。全面提升彝医彝药、药食同源、康体养生等大健康延伸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到2025年,建成彝养示范区1个,建立健康养生基地3个,健康旅游廊道3条,培树多个康体旅游示范点。

四、做深做实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

以县城产业园区和大庄产业园区为布局重点,根据配套产业基地、原料基地建设等情况,适时在其他乡镇布局轻型化、清洁化、绿色化的加工园区。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消费品制造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知名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以精制茶、果蔬、屠宰及肉类、调味品、食用菌、软饮料、中药材、制糖等加工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强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为双柏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力争到2025年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产值达70亿元以上。

专栏5  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重点工程

精制茶加工着力推动茶叶产业资源、企业和品牌的整合和重组,壮大龙头企业,研发袋泡茶、茶饮料等系列产品。

果蔬加工重点发展蔬菜保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和发酵蔬菜,以及开发果脯、果干、果粉、果蔬罐头等产品。

屠宰及肉类加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肉类精深加工水平,发展以猪牛羊冷鲜肉为主的产品系列,加大畜禽内脏及毛、骨、血等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调味品制造突出妥甸酱油传统工艺,稳步提高酱油产量,丰富产品系列、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业规模;以辣椒、青花椒等农产品为主,开发特色调味食品。

食用菌加工以野生和人工食用菌为原料,积极探索、开发以保健、调理为主的新型系列产品。

中药材加工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推出一批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疗效可靠的医药制剂和药品,积极发展功能性保健品。

传统手工制糖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合作社联合重组,实施精深加工,以及蔗渣制浆造纸、藤渣发酵制乙醇等综合开发。

第二节  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坚持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发展思路,以场景运用为切入口,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产业发展提质、为社会治理增效,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努力建设数字双柏

一、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化

积极发展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支持数字工厂、数字家庭、数字化医疗等新产品新产业发展;完善云计算产业链条,提升服务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能力;支持区块链技术研发及试验,推进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农产品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引进高新企业,发展新型芯片、基础软件、智能硬件,支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家政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发展基于IPv6、5G商用的信息网络设备和信息终端产品及系统应用。积极开发面向产业转型、社会治理、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外包服务。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互联网+在金融、文化、商务、旅游、制造、能源、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推进互联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创新,打造服务经济社会智能化发展、产业提升、城乡发展以及辐射区域的数字经济服务业。

二、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

大力引进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拓展延伸数字化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加快发展数农业。聚焦农业生产、加工环节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等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形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实现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15%以上。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搭建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应用,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抢抓云南省选择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的州市县区建设数字经济开发区的机遇,力争相关项目落地双柏县,积极争取参与数字小镇试点,打造双柏数字园区。

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面向金融、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行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化行业应用,推动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等领域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聚焦旅游、健康、养老、教育、餐饮、娱乐等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

三、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打造一体化政务信息平台。加快建成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协同办公平台,推动网络通、系统通、业务通、数据通,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推进政务流程全面优化、系统再造。加快政府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推动政务事项同步分发、并联审批、协同办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实现扁平化管理和精准高效协同,打造全面网络化、高度信息化、服务一体化的现代政府治理新形态。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积极主动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改进政务服务模式、拓展政务服务功能,打破部门间地区间信息壁垒,推动更多民生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更多涉企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和不见面审批,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

四、加强数字社会建设

依托城市大脑构建智能化治理体系,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水利等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新型智慧城市。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保、数字就业、数字住房等,推进信息惠民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力度,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建设宽带乡村。加快农村管理服务数字化进程,构建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提升农民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强数字技能普及培训,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积极营造数字文化氛围提高全民数字化能力。

专栏6  “数字经济”重点工程

智慧农业建设。一部手机云品荟为抓手,全面推广农产品销售新模式,整合生产端货源和销售端需求,构建全新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有品质保障的云品直供平台。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集成应用,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精准作业、精确控制、全程溯源等瓶颈问题。

孔雀码宣传应用推广工程。组织对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孔雀码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提升企业用码意愿。围绕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等优势重点产业,聚妥甸酱油、白竹山茶等特色农产品,鼓励支持使用孔雀码

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工程。打造企业现场数据集成整合的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应用,实现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转变;打造数据驱动的生产资源配置新模式,实现资源配置向大众创新转变;打通供应链数据和企业数据,实现需求响应向规模定制转变;打造产品全流程数据采集分析的智能化服务,实现产品服务模式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

企业数字化改造工程推动烟草、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等行业骨干企业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工程,建设一批数字工厂、无人车间和无人生产线。

政府办公。推进政府内部业务办公流程整合优化,依托政务云建设,实现信息发布、公文收发、审批流转、会议管理等工作电子化,推广电子公文、视频会议、智能会议速记等应用,精简文件会议,有效解决文山会海问题。

数字党务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增强党务信息数据系统建设,实现不同数据资源信息汇总与共享,提升党务公开和党建信息化水平。

数字医疗。加强远程医疗向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度覆盖,加强与县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智慧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县级数字资源体系。

城市大脑建设。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建立物联管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时空信息、综合指挥等共性支撑平台,提供城市态势感知、运行监测、联动指挥、调度决策等交互服务,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第三节  积极培育壮大传统和新兴产业

一、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融入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格局,围绕楚雄州国际枢纽建设的战略定位,着眼于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和服务全县产业发展、商品流通的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双柏县流动经济发展,服务滇中、滇西南、滇西与国内的商品流通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完善物流体系。扩大全县城镇零售网点建设,加强区域商品流通、货物运输和贸易的合作,营造物流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和氛围,完善产业生产基地物流体系配套,大力发展蔬菜、林果、木材、中药材等专业批发及综合市场,促进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培育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产业发展,以物流产业为先导,带动商贸、金融、信息、咨询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网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集疏运通道,形成便捷高效的物流体系

推动双柏县一带一路重要物流节点建设。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综合物流枢纽为目标,依托永金高速、彩”“玉楚高速道路建设,综合考虑运输中转、商品集散、物流服务、物流加工等发展布局,打造连接内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将双柏县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楚雄进入滇西南和沿边地区、内地入滇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物流节点和集散基地。充分利用周边县市和滇西果蔬生产优势,建设冷链物流及精深加工基地,服务滇中、滇西南和南亚东南亚农产品贸易。依托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在县城建设区域性的物流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周边县市果蔬生产优势,建设冷链物流及精深加工基地在嘉镇打造辐射周边区域的农产品、工业品物流集散中心。

、推进林业及林产加工业转型升级

在林业发展和山区开发的基础上,支持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向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方向升级发展,从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节约资源能源、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及提升管理水平,逐步形成林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促进林业结构 转型升级调整,改造低效林,利用荒山缓坡,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引进适宜栽培和适用于林产加工的速生林木、澳洲油茶、澳洲坚果、香料、经济林果等,大力推进林下种植养殖,在现代林业发展基础上,实施林产加工业和林产品开发,发展林板、林化工(香精香料、松脂系列产品加工)、林材料、组装房等产业和产品。引进林产加工创新企业,支持云南美森源林产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延伸产品加工链条,生产玫瑰精油、桉叶素、紫胶酮酸、松油醇等天然香精香料,以及生物农药除虫菊、烟叶浸膏、树苔浸膏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林下经济适度规模经营,借助林下生态环境,采用林菌、林药、林果、林菜、林茶等模式,大力推广林下套种滇黄精、重楼、魔芋等;在禁养区外充分利用林间空地、饲草资源,适度发展林畜、林禽、林蜂、林虫等林下养殖,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专栏7  林产业重点工程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开发家具、软木塞、包装箱、木制花盆等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生物日化做精做深林脂林化下游产品,带动香精香料行业及配套产业发展。

机制木炭加工加快技改,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

、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围绕扩大消费、促进国内大循环,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提高商贸服务业的质量。围绕旅游、康养、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园区建设、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服务要求,进一步拓展提升传统商贸业发展,不断增强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培植财政收入来源。优化商贸业发展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的结构,完善城乡商贸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网络,积极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引进区外大型商贸企业和品牌企业,提升商贸发展的品质。完善城乡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乡镇集贸市场发展水平,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城乡商贸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双柏特色餐饮和美食服务业,加强饮食业公共卫生管理和规范化经营,提高饮食业发展的安全和质量。加强市场管理和引导,打击坑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建立消费维权的机制,创造诚信服务氛围,造双柏县商贸品牌形象,以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扩大双柏县的市场消费。

第四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提升林产业等传统制造业,把数字技术有机地融入研发设计、物流供应、生产制造、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促进产业线上线下循环,构筑安全可靠有韧性、动态平衡有活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化、数字化、链条化的现代农业,推动林产业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知识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国际化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健康服务业为主导、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撑、高原现代特色农业为基础带动三次产业整体提升。促进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健康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第五节  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夯实生物创新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

一、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等重点产业为支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培育,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壮大主业、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培强做大骨干企业。围绕扶持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鼓励企业申报纳入双百工程。实施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加速资金周转、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压力,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催生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加大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强化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和激励,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抢抓云南省优化各类开发区机遇,尽快将双柏县生物创新产业园纳入楚雄国家高新区拓展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产业园投资环境,提升产业园发展活力。走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逐步推动重点优势产业资源向双柏县生物创新产业园集聚,鼓励各已有优质企业通过飞地模式进行布局。

专栏8  支撑重点工程

金融发展工程。引进银行、金融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到双柏设立机构开展业务,扩大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及其债券产品发行规模。

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提升工程。建立县级主要领导负责,对四大重点产业建立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和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九个一链长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第五章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守护好滇中绿海明珠

第一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把握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一、推动绿色生产

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动产业、能源、消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加森林和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科学谋划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行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保服务业的市场份额,提供环境咨询服务,不断提高环保服务业水平。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低碳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构建清洁生产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清洁生产目标责任制,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减少和避免污染物产生。加快清洁化改造和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技改,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开展矿产、林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支持绿色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绿色食品加工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推动不同行业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全面提高资源产出率。

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促进绿色消费坚决遏制餐饮浪费行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提高公共用车行列中清洁能源车的比例,鼓励采用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低碳方式出行。提高城镇雨水资源利用水平,构建城镇良性水循环系统。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置。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产品,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等的使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绿色居住,减少无效照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创建,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二节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持久打好蓝天、碧水、净土7个标志性战役,加强污染源头防控,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一、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强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多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控制。改善农村燃料结构,加强秸秆禁烧管控,严控农业源氨排放。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严格执行阶段性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推广高效油烟净化设施,重点整治烧烤和露天餐饮油烟污染。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协调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到2025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

二、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完善县城、集镇及生物创新产业园等污水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污水达标监管,加大污水直排河道、雨污混流等整治力度。强化河(湖)长制,开展绿汁江、礼社江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水环境连片治理,切实维护好流域水环境质量。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新华水库、塔扎河水库、小石桥水库等水源地水质监管,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上游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对周围村镇实施户集、组收、村运、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严格地下水水量和水位双控制,开展地下水取水专项执法检查和综合整治,加强产业园、矿山开采区等必要防渗处理。到2025年,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主要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水质比例维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三、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建立土壤环境长期监测体系。严控新增土壤污染,深化污染源头综合防治,严格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加强退化耕地综合治理,积极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持续开展有机污染物排放工业企业和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区域土壤状况动态调查和污染治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工矿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加强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管理,防范人居环境和食品安全风险,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四、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深入推进固体废物大排查工作,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整治,实施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工程。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建设垃圾分拣中心,完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系统,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填报制度,合理布局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加强医疗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监管。

五、加强环境污染监管

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定环境风险管理方案。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与环境风险程度、污染物种类等相匹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生物创新产业园企业污染、绿汁江和礼社江跨界河流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环境监测预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

专栏9  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开展绿汁江礼社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加快双柏县生物创新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新建大庄镇、法脿镇、嘉镇污水处理站,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集中处理配套设施。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治工程。实施五镇三乡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保护区隔离防护、水源地径流区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控制、水源涵养林恢复、库滨区生态修复等工程。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程。开展县城建成区及产业集聚区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改造、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等,建设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中心。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动物疫病防疫和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技术、精准施肥技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在敏感区域和大中型灌区,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

第三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强哀牢山、白竹山、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环境保护监管,推进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培育行动,实施绿孔雀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全面加强动植物保护。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发掘、整理、传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外来物种防控,开展物种引进风险评估,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控体系。

二、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持续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低质低效林提质改造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巩固已有森林资源成果。持续开展沿交通干线、江河湖泊、集镇等三沿绿化行动,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进绿汁江沿岸公路沿线及面山绿化美化工程,打造凤凰花谷景观带。加强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推进滇中高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完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加快高标准林业产业基地、林产化工原料林基地、珍贵用材林培育基地建设。推行林业网格化管理,加快数字林业建设。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4%以上

三、加大流域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绿汁江、礼社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推进岸线绿化修复、提升改造,提高流域面山蓄水、保土功能。实施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小微湿地境恢复和生态景观功能提质。积极开展哀牢山九天湿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估,推进开展小微湿地和最美湿地示范建设,推动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开展湿地认证工作,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探索建立湿地保护小区与乡村湿地管理模式,推动石羊江、绿汁江上游、绿汁江3个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到202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84.5%以上。

专栏10  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

生态文明创建工程。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力争十四五期间创建成功。

森林双柏建设工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乡村绿化工程,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到2025年,全县林地保有量502.49万亩,森林保有量449.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600万立方米以上,增长400万立方米以上;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总面积达40193.98公顷,创建国家公园1个、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公园2个。

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低效林改造,实施黄花梨、红椿等珍贵用材营造,实施重点防护林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原修复;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绿化造林、重点江河防护林建设、公路绿化造林,在绿汁江沿岸公路两边及面山进行绿化美化,打造凤凰花谷景观带;实施人工种草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境内绿孔雀调查和生态保护,建立10个绿孔雀及栖息地保护小区。加强黑长臂猿、黑颈长尾雉、红豆杉、苏铁、常蕊木莲、冬樱花等国家、省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重点水源涵养区、江河两岸、库塘周围、城镇周边、公路沿线等25度以上耕种困难、粮食产量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非基本农田)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到2025年,实现退耕还林1万亩、还草2万亩。

低质低效林提质改造工程。实施低效林改造项目10万亩,实施黄花梨、红椿等珍贵用材营造1万亩,实施重点防护林退化林修复项目10万亩,实施退化草原修复2万亩。

数字林业建设工程。建设智慧林业系统资源综合展示与辅助决策系统,森林防火预警指挥系统,智能化资源监测管理系统,防灾减灾管理系统,移动APP业务系统,行政办公系统;建立县级林业数据中心、乡镇监测站及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监测站,在重点林区设置实时监控监测设备设施,配套视频监控采集、传输及监控中心。

第四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强化资源有偿使用

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完善权力清单,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全面落实最严格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管理、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等制度。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逐步加大对哀牢山、白竹山等自然保护区及绿汁江、礼社江等重点流域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严格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停伐保护补助等,加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和权责落实的监督管理。利用生态环境补偿经费引导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鼓励发展基于森林资源的绿色金融产品,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全省森林碳汇交易中心。

二、推动资源高效利用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全面实施节水行动,积极推进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大型节水工程。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严格增量用能准入管理,探索开展用能权交易,优化配置增量用能探索水泥、林产、矿业等加工业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建设,实现废金属资源、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橡胶、废塑料等资源再生利用。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农业技术,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

专栏11  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城市低值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和利用,尾矿(共伴生矿)、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经济发展支撑

围绕补短板、强支撑,统筹推进综合交通、水利、能源、物流、信息网建设,加快建设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双柏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第一节  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围绕完善综合网络运输系统,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提升双柏县滇中地理位置中心的区位地位。

一、加快完善公路网络

建设外联内畅、快速高效的公路网络体系,构筑形成四横六纵多连的公路网布局。加快推进G8012弥勒至玉溪至楚雄高速公路(双柏段)、S45永金高速公路双柏至戛洒段等高速建设,实施境内国省干线提升改造工程,强化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接驳,提升路网结构,完善公路运输大通道。实施县道、乡(镇)道改扩建工程,推进部分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实施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确保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及路政管理的各项目标。推进实施一批乡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和美丽公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路域环境。

Ø   

二、加快建设铁路和航空网

紧抓滇中城市群建设机遇,积极参与滇中轨道上的城市群建设配合推进楚雄至双柏至玉溪环线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实现铁路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加快推进双柏县查姆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加快建设双柏县乡镇停机坪、哀牢山停机坪等工程,打破航空运输盲点。

三、加快建设综合客货枢纽

全面整合交通运输网络,构筑多层次城客运枢纽体系,打造云南地理中心的门户枢纽。建设双柏查姆通用机场、滇中城市群环线城际铁路枢纽站。推进双柏县综合客运枢纽站、独田乡四级客运站建设以及7个乡镇客运站提升改造工程,形成一主一辅七站的客运场站布局和一心七站的货运场站布局。

专栏12  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重点工程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G8012弥勒至楚雄高速公路玉溪至楚雄项目双柏段、S45永金高速双柏至戛洒段、武定至禄丰至双柏高速公路双柏段等工程。

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G8012玉楚高速公路双柏互通立交、G8012玉楚高速公路双柏县法脿镇永金高速与绿汁江流域产业示范区等连接线工程。

普通国省道改造工程。提升改造G227张孟线双柏至新平水塘公路克田至水塘段、G357东泸线易门县龙格里至双柏县城至嘉段、S224三岔河至水塘公路双柏段等项目工程。

重要县乡道新改建工程。双柏县绿汁江沿江公路安龙堡乡炉房电站至大麦地镇河门口段、双柏县马龙河沿河公路中山至马龙、双柏县爱尼山乡大岔路至海资底公路法脿至安龙堡乡二级路、龙门公路断头路等工程。

乡村道路改造工程。实施部分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农村公路硬化、新建桥梁和危桥改造、生命安全防护等工程。

滇中区域环线铁路。积极配合推进滇中城市群楚雄至双柏至玉溪环线城际铁路项目建设。

通用机场建设工程。在双柏县(妥甸)周边新建查姆通用机场1座,在双柏县各乡镇、哀牢山建设停机坪8座。

第二节  构建洪旱无虞的水安全保障网

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构建节约高效、保障有力、人水和谐、风险可控的现代化水资源保障与利用体系。

一、加强建设供水安全体系

推进星宿江大型水库的规划进程,加快白水河水库建设,力争大河边、他此河等中型水库和柏家河、大石桥、松山等小(一)型水库启动建设。加大绿汁江、马龙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实施滇中引水工程、哀牢山引水工程及配套设施续建,做好双柏县受水区水源利用规划。建设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网,全面推进妥甸镇、嘉镇等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法脿片区、大庄片区、环白竹山等引调水工程,提高水源调配率和使用率。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确保人饮安全达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障率。

二、提高防汛减灾能力

加强对绿汁江、马龙河等重要江河支流治理,强化河势控制,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干支渠防渗工程等建设。提升绿汁江防洪等级,加快实施绿汁江洒冲点至卧马都段、把租段、陈万庄段、摆依左段河道治理工程。实施沙甸河坡脚底至南孔段、沙甸河中村河段、鱼庄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加大红栗河、麻旺河等山洪沟治理力度。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推动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建设水利大数据中心,建立精准高效的现代化水利监测体系。

三、强化水生态修复和建设

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强化江河湖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杨梅树水库、河尾河小流域等14件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程,在各乡镇重点区域建设水土流失监测点,到2025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00平方千米以上。建设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大面积集中治理水污染问题。科学划定3个乡镇水域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及岸线开发利用区,构建功能分区管理体系。

专栏13  水安全保障网建设重点工程

供水安全建设工程。星宿江大型水库,白水河、大河边、他此河等中型水库,柏家河、大石桥、松山等小(一)型水库建设工程;绿汁江、马龙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妥甸镇、嘉镇等河湖连通工程;法脿片区、大庄片区等引调水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高效节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环白竹山引调水工程、嘉水系连通工程。

防汛减灾建设工程。绿汁江洒冲点至卧马都段、陈万庄段、把租段、摆依佐段、沙甸河坡脚底至南孔段、沙甸河中村河段、鱼庄河等河道治理工程。红栗河、麻旺河等山洪沟治理工程;干支渠防渗工程、8乡镇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双柏县智慧水利信息平台、河湖长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水利+饮水安全智能系统,建立水利遥感和视频综合监测网。

水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推进河口河(二期)小流域、南平府小流域坡耕地治理项目建设。实施双柏县美丽河湖建设工程,推进一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项目,开展一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

第三节  构建保障有力的能源网

围绕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新优势,以质量效益、清洁低碳、安全保障为主攻方向,转变能源发展思路,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提升双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一、着力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智能电网

完善骨干电网设施,构建完善县内220千伏主网架结构,夯实110千伏输变电网架,完善35千伏及以下输变电配电,形成以骨干电网为支撑,中、低压电网为补充的智能电网体系。加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和农业动力用电全覆盖。不断推进新技术的应用,稳步实现配网自动化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用户端不停作业,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二、积极构建可靠的油气供应网络

按照“布局合理、营运规范、建设有序、管理有方”要求,通过新建、改建和迁建等方式,推进嘉阳太、雨龙腾达等加油站建设,提高加油站市场覆盖率和供应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天然气利用积极推广天然气汽车,推动规模以上重点企业用气步伐,加强大工业用户、工业园区供气管道、场站及配套 CNG、LNG建设。积极推进双柏—楚雄天然气支线工程,加快推进煤改气”“气代柴,扩大生产、生活用气和公共服务设施用气。加快推进燃气下乡工程,提高偏远和农村地区天然气利用能力。

三、加强建设绿色能源基础设施

有序推进太阳能利用,重点在妥甸、大庄、安龙堡布局光伏项目。适时谋划建设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推进光伏领跑者基地、平价上网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林业、光热发电与光伏结合的示范项目,推进光伏产业多元化发展。适时谋划建设垃圾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探索蓄能电站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14  能源网建设重点工程

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220千伏双柏输变电工程,110千伏代么古、雨龙输变电和双柏变增容改造工程,35千伏嘉变二期、普龙变二期、爱尼山变二期等9个工程,抓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综合电压合格率。

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增嘉阳太、爱尼山乡海子底、雨龙腾达等17个加油站;完善城镇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推进双柏天然气长输管网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适时推动工程建设。

清洁能源开发工程。争取实施干海子光伏电站(100MW)、大麦地光伏电站(70MW)、新村光伏电站(70MW)、大敌鲁光伏电站(50MW)法甸光伏电站150MW)等光伏项目工程,统筹推进村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项目。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县城及7乡镇、村(居)委会、小区、广场、公园、停车场、东兴路、茶叶箐、腊宝箐等重点区域集中式充换电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工程,推动乡村分布式充电桩建设,推进加油站集中充换电基础设施改造提升。

第四节  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网

整合优化物流要素资源,以邮政快递、商贸、供销、交通等现有物流设施为基础,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县乡村三级交通枢纽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双柏县物流园、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冷链物流产业园、绿汁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冷链物流园。加强产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适应不同农产品储运需求的产地预冷、贮藏保鲜设施,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等,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推进智慧物流平台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

二、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

构建县级、乡镇和村(社区)物流网络,完善配送中心、仓储冷链设施、电子商务中心等城乡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补齐城乡流通设施短板,解决物流进农村、进社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城市物流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合理确定城市物流配送承接主体,统筹规划布局和建设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公共配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配送网络,整合优化物流资源,促进协同化、组织化,打通物流基础设施运行服务全链条,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便利群众生活。

专栏15  综合物流网建设重点工程

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建设双柏县物流园区(一期、二期)、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冷链物流产业园、县城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商城等项目。

县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实施乡镇物流服务站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村级基层供销社建设、大中型水库移民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等建设项目。

第五节  构建高速泛在的信息网

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快布局5G、数据中心,补齐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数字双柏建设。

一、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深入实施4G补盲提速工程,扩大4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与楚雄州5G建设规划对接,率先在县城、医院、学校、产业园、集镇等重点区域部署5G网络,其他乡镇和行政村陆续跟进,到2025年,实现5G网络重点区域优先覆盖和城区、镇区、行政村全覆盖。加快三网融合,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推动物联网、IPv6、公共场所免费Wifi等规模化部署和应用。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

二、打造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

围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旅游文化、生物医药、森林康养等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现场设备运行监测、故障预警、性能优化,支撑智能调度、预测及运营决策加快建设重要产品溯源、金融服务、税务、物流、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区块链行业应用平台,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平台。

专栏16  信息网建设重点工程

4G补盲提速工程。新建、改造一批4G基站,到2020年实现县、乡、村、组4G网络全覆盖。

5G网络建设工程。规划建设5G基站300个,完成5G信号在重点乡镇、重点部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区的覆盖及应用。

区块链应用工程。推广使用云南省区块链商品码孔雀码鼓励优质企业上链开票,加强区块链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政务民生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动公共资源一体化管理,实现产品交易、资金流向精准监控。

新基建应用平台建设工程。围绕绿色能源工业、绿色食品、旅游、文化生物医药、森林康养等领域,适宜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能源、旅游、物流、医疗、金融、政务、教育、交通、税务、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的区块链行业应用平台和人工智能行业平台。


第七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双柏乡村振兴六个一工程,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以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推动实现四个全覆盖,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到2025年,全县脱贫人口巩固率达到98%以上。

一、保持全面脱贫政策措施总体稳定

5年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

落实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合理安排财政收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执行国家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政策,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项目资产长效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防贫资金规范精准安全高效使用。实施金融帮扶行动,建立农民征信数据系统,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联结合作社、小农户的供应链金融信用共享平台,破解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贷款难题。发挥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服务三农的积极作用,开展帮扶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

落实土地支持政策。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全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做好土地流转规划和包装等基础工作,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积极争取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财政转移支付。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土地整理、地灾搬迁等项目建设,落实好增减挂钩介于指标流转使用政策。

强化人才支撑。支持优秀年轻干部到脱贫地区工作,有计划选派后备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乡镇、村挂职任职。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实施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的激励政策,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干部双向挂职锻炼,推动与发达地区之间干部交流。继续加强帮扶队伍建设,落实与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相匹配的人员编制,选好配强帮扶部门领导班子,充实工作力量。各乡镇设专职帮扶专干,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有机构协调、有人管、专人抓。

二、扎实做好脱贫后续帮扶工作

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帮扶、稳定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生态经济帮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提升等工程,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乡村特色产业帮扶工程。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力度,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冬早蔬菜、经济林果及黑山羊、滇中黄牛、肉驴、虾蟹鱼养殖等特色产业,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多措并举的帮扶产业局面,努力培育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完善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帮扶到村、到户、到人项目,用以工代赈方式组织实施,实行以奖代补精准帮扶确保项目真正落实到户、到人,提高产业帮扶效益。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产业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与餐饮企业、机关食堂、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开展产销对接,实施云品入沪工程,发展乡村电子商务,多渠道拓宽脱贫地区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相对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稳定就业帮扶工程。全面落实加强就业帮扶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大力开展长三角、珠三角对外输出转移就业积极开发扶贫岗位,建立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劳动力稳岗就业。按需开发公益性岗位,建设有序退岗管理机制,健全巩固脱贫和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监测预警机制。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程。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和帮扶体系,提升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促进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稳定、安居乐业,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生态经济发展工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动态监测、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进度,增加退耕地产出效益,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大力开展木本粮油林提质增效、林下种植养殖业、林下产品加工等建设,稳定林区山区群众增产增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生态改善双赢。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欠发达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全县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农村公路硬化及农村公路提级改造等项目建设补齐村内道路硬化、住房安全巩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生活条件改善、村组消防设施等短板。建立健全村组公益设施管理使用制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

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健全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成果,健全完善教育资助体系。提高农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率,挖掘开发特色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工艺产品等,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完善村组敬老中心和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等服务设施建设。

三、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外部帮扶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切实把防贫监测和帮扶摆在重要的位置,不断优化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精准监测机制,加强对脱贫户、边缘户预警监测。区别不同情况,及时采取防贫干预措施,加强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帮扶,织牢临时救助保障网,防止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

争取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示范村支持争取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项目资金安排、帮扶力量配置、政策措施支持等方面加快落实。以农村低收入人口数量较多的行政村、人口较少的民族聚居村等为重点,分类别分层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加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持续改善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一批美好生活示范村。

强化社会帮扶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成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定点帮扶、东西协作五位一体的帮扶格局。持续深化与发达地区之间帮扶协作,加强旅游、特色农牧产品、民族文化、金融、科技、人力资源和劳务、人才、资金、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对口帮扶合作模式的有效性。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确保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每一户边缘户和监测户有干部结对帮扶。开展百企帮百村巩固提升行动,积极动员内国有企业积极承担包村帮扶等任务,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帮扶工作。

四、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精准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对象,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帮扶;对农村残疾群体,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对象;加大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全面落实生活补助和护理补助。建立农村分散供养照料制度,因地制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作互助帮扶、设置公益岗位等方式,将无人供养的特殊群体纳入供养照料体系,建立农村三留守群体关爱制度,创新兜底保障方式。

完善考核评价和宣传机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科学制定考核指标,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坚持在广播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开办专栏,在交通沿线建设公告牌,在村庄醒目位置粘贴宣传标语,派工作队到村宣传政策,组织文艺节目,编排当地花灯小戏,开办小广场大喇叭,脱贫户讲脱贫故事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央脱贫攻坚政策。建立完善扶贫扶志扶智机制,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持之以恒开展爱心超市、奖勤曝懒红黑板十小工程,帮助脱贫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增强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积极性、主动性。

专栏17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大工程

四个专项行动。衔接全省统一的救助平台,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机制、扶志扶智长效机制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加快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产业帮扶全覆盖、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培训就业全覆盖。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开展小额信贷贴息消费帮扶等。

稳定就业工程。支持外出务工就业,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村庄整治、森林保护、产业培植产品加工储运开发等开发就业岗位、公益性岗位,吸纳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程。实施就近就地稳岗就业,积极培育发展产业,实施社区管理和社会融入,有效提升搬迁质量和脱贫效果,确保搬迁群众发展有产业、就业有岗位、增收有门路、致富有保障。

生态经济发展工程。争取增加生态护林员指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木本粮油产业、林下经济产业;持续推进脱贫地区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严格落实生态补偿措施。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农村公路、电网、通信网络改造等建设,推动自然村通硬化路及农村公路提级改造,补齐农村道路硬化、住房安全巩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生活条件改善、村组消防等短板。

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教育帮扶、健康帮扶、文化帮扶、科技帮扶,完善村组敬老中心和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等服务设施。

第二节  壮大乡村产业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培育乡村新业态,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一、壮大乡村优势产业

持续打造一村一主导、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产业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六大攻坚工程,形成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以绿色、生态、品牌为导向,做优做特绿色农业,优先发展山地牧业、绿色果蔬、中药材、现代林业、特色经作等六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中药材、烤烟、果蔬、畜禽、茶桑等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节庆农业、会展农业和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等,打造一批知名村镇和特色园区,着力培育一批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彝药康养、体验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特色村。加快推进河口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园建设

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查姆文化、三笙文化、民族节庆等人文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查姆湖风情之旅、白竹山生态之旅、大麦地暖冬之旅、哀牢山秘境之旅,以景区发展、旅游线路打造带动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以农业休闲、果园游览、林果采摘、农庄度假等为主的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加快绿汁江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景区、大庄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小镇建设,发展休闲乡村游。实施旅游特色村打造工程,加快李方村、大平掌村、麻旺村等旅游特色村建设,全力推进中国彝乡民宿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发以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彝绣体验、乡土文化体验、精品民宿等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三、丰富乡村新业态

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开展农技推广、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

专栏18  壮大乡村产业重大工程

河口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依托丰富的光热土地资源,引进反季商品蔬菜或水果种植企业1—3家,标准化种养殖企业2家,科研型制种企业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基地各2家,建设万亩生态农业基地、打造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畜牧基地,实现农业畜牧循环经济互助发展,争取在特色产业振兴、民族乡俗文化振兴、生态环境振兴等方面率先形成试点示范,努力在流域内建成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家风美、和谐美五美提升行动,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一、加强乡村规划管理

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应编尽编,统筹产业、资源配置、生态保护等布局。发挥规划刚性控制和引领作用,强化新建农房设计刚性管控和特色风貌引导,因地制宜编制具有彝族特色的实用农房建设引导手则和图集,加强农房建设管理,提升民房抗震抗灾能力。加大对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民居院落、历史环境要素等整体风貌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二、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毁林毁草开垦、种植,加大山区生态功能修复,坚决防止污染产业向山区转移,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推进山区村庄适度集中建设,科学规划山区村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屋建设,建设山、水、林、田、房交相辉映的山地村庄。按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优质农林业,实施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服务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以哀牢山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新业态,鼓励开发特色手工农产品和民族特色产品,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三、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立足乡村地形地貌、乡村风貌,结合不同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城郊融合型村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互融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强化服务城镇发展、承接城镇功能外溢、满足城镇消费需求功能,引导部分靠近城镇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集聚提升型村庄,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做优、做强村庄优势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小康庭院;特色保护型村庄延续和保护好村庄的空间形态、传统民居、文化遗产等特色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妥慎推进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加强水库移民搬迁后续建设,整村推进戈孟田村、太和村等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

四、巩固提升乡村基础设施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工程,完善农村道路、水、电、气、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实施一批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路面硬化。村组电网提升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

五、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开展环境美提升行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全面落实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到2025年,打造1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个以上乡村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生活品质现代化的精品示范村,78个以上美丽村庄。持续推进农村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小康庭院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逐步消除农村旱厕。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整治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提升建筑风貌。加快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到2025年,各乡镇基本建立起完善的环卫管理体系,设专职环卫工作人员,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村法治水平,加强德治建设,不断丰富乡村治理的有效形式,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民族团结的善治乡村。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制度和作风建设,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引领乡村振兴。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融入乡村治理之中,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提升自治、法治、德治整体合力。科学设置乡(镇)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落实个一中把每一支挂包和驻村工作队打造成深受群众欢迎的不走工作队要求,确保驻村工作队选派精准、帮扶扎实、成效明显、群众满意。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建设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乡镇建立田间技术培训学校,采取课堂培训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对种养大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乡村致富带头人等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以及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及返乡涉农创业者、退役返乡军人培育。围绕培育农民 企业家、农村中的种植高手、养殖能人和能工巧匠等,挖掘和培育乡土人才,现代农业土专家”“田秀才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青年下乡等,吸引人才建设双柏。

专栏19  乡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分类分档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乡村人才建设工程。将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大力开发乡村人力资本,在用足用好在乡人才、返乡人才、入乡人才上下功夫,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乡村人才振兴良好环境。选优配强带头人,加强教育培养,加强双培双带,为加强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打造互联网小镇(村),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智慧养殖示范场建设,加强到村的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

美丽村庄示范建设工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设78个以上美丽村庄示范村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

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快推进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内生动力,推进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改革。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第五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以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乡村旅游;健全有利于各类人才向乡镇流动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城市人才入乡创业兴业;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第八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导向,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加快实施以促进 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支持集镇和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着力推动城镇化发展方式由粗放发展转向集约发展,由机动型发展转向紧凑型、节约型的发展,由外延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品质、功能化发展。

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以生态低碳、节约集约、功能品质、统筹城乡、产城融合为导向,积极探索双柏县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合理集约利用城镇建设

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和引导城乡优化调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明确县城、中心集镇、村落和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空间布局,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严格保护耕地资源,抓好土地整治整顿工作,合理安排县城和中心集镇、乡镇建设用地,促进县城和集镇健康发展。

二、提升县城品质风貌

围绕将双柏县城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城、智慧养生地、彝族文化体验区,持续巩固美丽县城创建成效,聚焦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实施城市更新改造、风貌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路域环境整治、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拆违拆临、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着力提升县城发展品质。科学修编县城规划,优化调整城市布局,高水平地设计城市风貌。对县城主街道、标志性建筑外立面进行风貌提升改造,重点对查姆大道东兴路两条视线通廊进行整治。强化县城内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缮,积极推进查姆文化申报世界非遗项目。深入挖掘彝族三笙文化、查姆文化,突出双柏的生态休闲性、文化体验性,加快阳光水岸、虎湖、妥甸老街等主题街区建设,改善查姆湖水质环境。完善城市道路、静态交通、公园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人民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措施,促进居住证制度和户籍制度有机融合并轨。对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所有权、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农村各项权益,保障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以及就业帮扶、创业资助等各类待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农民变市民后的社会管理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落实人地钱挂钩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奖励政策;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扩大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落实基建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城镇倾斜。

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支点,以城乡建设一体化为推进,将农村、山区纳入城镇建设和布局,统一规划发展。发挥城市和农村各自的优势,促进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使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和相互依存,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浑然一体的发展格局。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依托特色小镇、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协作平台,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适宜乡村发展的新兴产业业态不断向农村延伸、转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山、水、林、田、湖、城、村为一体的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城乡一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第二节  提高城市管理运营水平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能力。建立城镇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城镇供水、排水、电力、燃气等生命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保障城镇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安全供给。加快智慧化提升改造,建设道路交通流量、态势、诱导发布、GPS监控、公交车监管、车联网系统等。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城市管理中心下移,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推动现代商业集群区建设、传统商业综合体创新转型,促进县城拓展与商业组团化发展,着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15分钟城市生活圈。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各类培训、理论研讨和执法监督宣传,提升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专业素养。

专栏20  中心城区提质升级工程

高水平美丽县城建设。紧紧围绕打造AAAA级景区县城和干净、宜居、特色、智慧总体要求,持续巩固美丽县城创建成效,把县城打造成为山水园林城、智慧养生地、彝族文化体验区的美丽宜居地,力争打造美丽县城典范。

道路提质升级工程。提升改造永兴路、兴贸路、人民路、永青路、双兴路、民丰路等市政道路路面及配套设施;对双柏县城主要道路人行道进行修复、绿化美化提升改造;实施彝源路道路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市政管网建设。提升完善县城排水防涝,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彝乡大道等地下综合管廊,新建彝源路、查姆福苑南侧、杞龙片区、妥甸街污水管网。实施双柏县城区自来水厂二水厂建设及配套管网改扩建工程。

智慧城市建设。完善5G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双柏县城市大脑、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停车、智慧城建(智慧工地)、智慧交通服务平台等县城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双柏县建筑BM、城市CIM等建筑管理平台。构建智慧县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

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实施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等,实施下村、凹子村、油榨房等城中村改造。

城市更新。更新城市老化基础设施,全面更新改造年代久远、功能老化的城市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管线、通光缆、垃圾分类收集等市政基础设施,统筹更新改造旧商业区、旧工业区、旧工商混合区、城中村(旧村)等。

厕所革命。实施双柏县城公厕提升改造项目改造提升查姆公园2座查姆湖环湖4座公厕。

风貌提升工程。按照点、线、面的空间思路整治提升双柏的整体风貌,延续传统街区的记忆,提升妥甸老集镇区;加强主要环路标志性特色建筑及美化工程建设;推动山、水、城融为一体,重点对振兴路、东新路两条视线通廊进行整治。

第三节  提升集镇发展水平和功能

加强规划引导,统筹考虑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条件,引导集镇错位、分类发展。推进乡镇集镇区污水和垃圾处理站建设,改造提升集镇公厕;加大集镇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力度,引进品牌连锁超市,因地制宜布局和建设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商贸中心;加强集镇电商、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旅游集散、工业支撑作用,拓展集镇功能。大庄、大麦地、法脿、嘉等重点推进产业发展、拓展城镇规模、改善人居环境,加强道路交通、电力通、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集镇宜居度,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口集聚能力,扩大集镇规模等级。安龙堡、爱尼山、独田重点加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集贸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商贸集散功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生活圈,吸引带动农民到镇区生活就业,扩大聚集带动效应,推动镇村联动发展,以镇带村、以村促镇。

第四节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创建

按照准确定位、规划引领、突出特色、生态优美、产业支撑、宜居宜业、智能智慧、城网一体的总体创建要求,以打造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的生态休闲旅游小镇为目标,推进双柏查姆康养特色小镇、哀牢山嘉风情旅游小镇、中国彝乡•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将康养小镇的自然生态之美串珠成链、连点成线。运用好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查姆文化故地、云药之乡这三张名片,在查姆文化和彝医彝药上挖掘潜力,通过重点产业培育和壮大带动就业、吸纳人口、集聚经济、增加配套,实现产城融合。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带动小镇周边城乡融合和休闲旅游发展。

专栏21  集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查姆康养特色小镇。建设查姆文化展示中心、查姆山观景平台、查姆山茶文化体验区、查姆公园游子山、小镇游客接待中心、查姆文化风情园、AAA级汽车旅游营地、查姆文苑、查姆养生堂、康养中心以及星级酒店,强对查姆湖周边山体生态修复植被改造,配套建设查姆湖音乐水舞喷泉、停车场等,改造提升查姆湖周边灯光亮化及音响设施。

哀牢山嘉风情旅游小镇。推进嘉镇市政道路提升改造、集镇供水设施建设等,打造柳树田省级示范村、老虎山休闲栈道、老虎山茶文化体验园、老虎山茶园、民俗文化园,配套建设高端民宿、公厕、两污治理设施。

中国彝乡康养小镇。建设云药之乡道地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核心区,配套建设健康养生和健康旅游设施,改造提升长寿湖景观卫生院中彝医馆,新建齐苏堂1个、游客服务中心1个、森林健康步道2条、森林露营地3个。

大庄镇。建设沿河健康步道、橡皮坝、儿童娱乐设施、旅游中心、旅游古宅修缮、旅游村间道路等。

法脿镇。新建南北大街、东西大街,治理河道5.6公里,拟建三笙文化传习所、跳虎广场、狮子口水库景观、湿地公园

大麦地镇。新建环城路、横向街道、农产品交易市场、标准化屠宰场、游泳馆、体育公园、现代观光农业自驾游基地、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展厅、广场、停车场和彝族风情园等打造少数民族特色小集镇

安龙堡乡。整乡相对集中打造现代彝族特色民居、小康庭院1500户以上;新打造里海小集镇,提升改造新街小集镇,在安龙堡乡集镇建设旅游休闲公园、旅游步道,沿江公路休闲旅游地产开发。

独田乡。新建大牲畜交易市场、标准化屠宰场,游泳馆、体育公园、现代观光农业自驾游基地、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展厅广场、停车场,彝族风情园,推进彩公路沿线旅游开发以及特色民宿打造等。


第九章  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充分激发各类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活力、创造力,稳定就业规模和质量。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加大对基层和特殊岗位人员的工资和津补贴保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按照国家、省部署,提升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健全市场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体系,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通过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税收调节等手段,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第二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多渠道扩大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定提高就业率。

一、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引导零工经济、夜间经济发展,扩大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空间。支持有助于扩大就业的现代服务业、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创建返乡创业示范县,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建立促进农村相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相关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创业孵化基地规范化建设,组织创业创新大赛和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建立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到2025年,全县十四五期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施互联网+智慧服务行动,建设智慧人社信息系统,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建设。加强对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常住地失业登记和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制度,创新业务受理方式。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创业能力。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监测,建立完善规模裁员和失业风险预警机制。依法规范企业用工,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推进劳动保障监察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健全劳动关系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调解仲裁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到2025年,开展各类劳动力培训8万人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

专栏22  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新建、合建或进驻服务大厅等方式,建设嘉镇、爱尼山乡、安龙堡乡、独田乡4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同时完善村级为民服务平台功能

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服务双柏及周边县市城乡劳动者综合性职业技能实训,满足20个以上职业(工种)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等需求

第三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围绕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总要求,破解教育发展瓶颈,不断提高教育基础和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教育,全力打造中国彝乡教育重镇。

一、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学前教育从普及普惠向普惠优质发展。推进一村一幼建设,以实施村幼”“班改幼项目为重点,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到2025年,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尤其是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优化均衡师资等资源配置,全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以强带弱、协作联动、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探索和实践一体化两片区三联盟办学模式改革。推动控辍保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高效运行。全面落实学校管理标准,办好每一所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农村教师素质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强化教研支撑和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每年初中毕业学生升学率不低于95%,无失学辍学目标基本实现,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提质增效

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双柏一中内涵式发展,紧抓南京海安中学帮扶机遇,突破高分总量不足的瓶颈,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在90%以上。到2025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建成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乡村振兴、产教深度融合、与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积极拓宽中衔接贯通的培养渠道,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衔接立交桥。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为服务双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断扩大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学规模和质量效益,到2025年,在校学生规模达900人以上,成为州内有影响力的中职学校。

五、构建多元教育服务体系

完善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残疾少年儿童接受有质量的早期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为残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改善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更加科学有效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通过特岗教师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三支一扶、紧缺人才引进等方式,继续加大中小学教师补充力度,改善教师严重老化、结构不合理现象。大力开展县乡教师交流,落实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制度,完善新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限制度,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矛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模式和课程,形成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新常态。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本土教育家。落实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专栏23  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双柏县第一中学改扩建、双柏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双柏县城乡幼儿园等项目,采购教学设备、校园传染性疾病防控设备,改造提升校园文化设施,推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学前阶段、中小学智慧教育建设,优化教育治理能力,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第四节  全面推进健康双柏建设

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升健康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持续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建设健康双柏

一、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以乡村卫生健康机构为网底、县级医院为龙头、基层医院为枢纽、民营医院为补充,覆盖全体居民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提质达标行动,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推进县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积极争取建设双柏县医院精神病专科。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州、县、乡卫生计生信息、医疗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并依托全县心电网络诊断中心,逐步建成远程诊疗系统。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能够诊治常见的普通疾病。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

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持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产品化公共卫生法制保障,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进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好新冠肺炎、艾滋病、麻风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及重点寄生虫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工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等人群为重点,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内涵建设,提高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加大农村妇女常见病免费检查力度。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推动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健全完善全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网络平台,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以精神疾病筛查管理为重点、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做好精神疾病防治全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80%以上。到2025年,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卫生县城

三、大力发展中彝医事业

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彝)医药事业。深入贯彻实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继续推广基层中彝医药服务能力提升1155工程,巩固提升一馆三中心一科一室建设和双百九五工程成果。在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提高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依托双柏县中医院,建立彝医药临床研究基地,挖掘、整理、研发传统名方和经验方剂,推进中(彝)医药科技创新。建立名老中(彝)医典型医案案例、文献数据库。推广中(彝)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加强中彝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彝医药人员资格认定,实行中医药资格和彝医药资格双职称管理。到2025年,100%的综合医院设有中医药科室;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落实一州一策医疗价格调整,全面取消基药耗材加成,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有序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完善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完善村卫生室医生养老保障制度和退出保障机制,稳定村卫生室人员队伍。落实县、乡镇、村三级分级诊疗标准,建立县、乡镇医疗机构之间便捷转诊通道。推进医联体建设,建立县级托管乡级、乡村一体,县乡村互动、共同发展的城乡医疗共同体。深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管制度改革工作,形成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综合体系深入推进城乡卫生对口支援工作,继续落实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争取实施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万名医师对口支援工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

五、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彝乡名医培养计划,以急诊、儿科、精神科传染科等专门人才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和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宣传员培训和轮训。以中(彝)医药为重点,加强实用型民族医药人才培养。落实相关政策,创造发展条件,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到2025年,重点培养认定10彝乡名医,支持建立5彝乡名医工作室,打造一批医疗卫生领军人才队伍。

第五节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持续推进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推动体育基础设施由乡镇行政村延伸。加大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民族文化体育中心、体育公园户外运动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及体育训练基地。强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建设,推动教育体育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竞赛,补齐竞技体育发展短板。实现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行政村以上全覆盖,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体育社会组织协会建设,广泛开展面向大众的健身科普教育。创建体育活动品牌、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推动全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体质明显提升。

专栏24  健康双柏建设工程

卫生健康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双柏县妇幼保健院、双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搬迁项目,双柏县中彝医研究预防治疗传染病中心建设、双柏县康养中心建设、妥甸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乡镇卫生院综合楼和周转宿舍建设等项目,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专用设备配置,不断改善卫生健康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健康保障能力。

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为主题,全面开展裸露垃圾全消除行动,公共厕所全达标行动,洗手设施全配套行动,餐饮服务环境卫生全改善行动,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全覆盖行动,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全提升行动,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参与行动,着力补齐公共环境卫生短板,实现从环境卫生治理向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建设双柏县县级卫生信息平台,依托全县心电网络诊断中心,逐步建立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治疗指导、远程支付、互联互通的在线医疗网络,方便群众就医,降低就医成本。

健康扶贫。继续实施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设备配备。加快推进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工作,为相对贫困家庭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慢性病、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

体育事业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系列工程和行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民族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工程和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全民身中心、社会足球场、体育公园、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

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人员参保。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落实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建立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居民大病保险、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控制下的以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付费医保支付机制,推进DRG付费方式改革和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县医保业务经办中心建设、县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县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项目。建立医保基金风险定期评估制度,确保医保基金安全运行可持续。到2025年,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

二、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推动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制度。聚焦特殊群体,建立新型城乡救助体系,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逐步提高标准,适度扩大补贴范围,做好困难残疾人保障工作。

三、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力度,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困境儿童保障制度,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建设8个乡镇儿童福利机构,建立监测预防、应急处置、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加快县级残疾人托养中心运营发展,搭建专业化的托养服务平台。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形成专业化的康复网络。做好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

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支持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新建3个乡镇托养中心和8个社区托育(幼)服务及困境儿童救助中心。统筹建立县公共卫生计生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全员人口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深入开展孕产期全过程管理服务,全面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新建一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县、乡康养社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开办老年大学。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不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等专业服务人员培养。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定期巡访独居、空巢、留守、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工作机制。打造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建成面向全州、全省的康体养老、文化养老、生态养老养生基地。

五、加强退役军人事务保障

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营造拥军优属的浓厚氛围。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和规划建设。完善退役军人优抚待遇制度,扩大优抚覆盖范围,开展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活动。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加快推进县、乡(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保障工作水平。巩固规范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创建工作成果,结合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和光荣院建设,突出做好军休干部的服务,为军休干部和退役军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专栏25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新建妥甸镇康和社区、九石村委会20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施养老机构提升改造项目8个,新建、大庄、法、大麦地镇等4所老年人康养中心及5个县、乡康养社区建设项目。实施20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8个乡镇和20个村(社)的农村互助幸福院设施、5个易地搬迁点养老服务站、4个乡镇托养中心建设项目。实施绿汁江、哀牢山、白竹山养老休闲度假中心、双柏县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料服务中心等建设项目。新建县级智慧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提升改造7个养老机构智慧养老信息化服务站。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提质改造和护理型床位改造。

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8个乡镇级22个村(社)级儿童之家设施、8社区托育(幼)服务及困境儿童救助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年人康养中心精神病人收容康复中心建设等项目,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新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个,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8个,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85个,推进退役军人之家建设;实施优抚医院、光荣院建设项目,完善退役军人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烈士纪念设施修缮;实施安龙堡乡零散烈士抢救保护项目,新建烈士陵园1个、提升改造查姆公园烈士纪念广场等,传承烈士精神。


第十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社会经济发展动能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发展方式从过多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第一节  聚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集聚创新资源,支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创业园区和双创平台建设。

一、加快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集聚创新资源,助力推进生物创新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智慧农业园区等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努力推动园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围绕林产林化工业、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建设一批重点行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为重点产业及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技术咨询等政策服务。搭建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

二、积极建设双创平台

实施双创计划,推动双创孵化基地建设,构建立体化、综合性、全开放,功能完善、理念先进,集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商产业园为一体的双柏县双创孵化基地。引导科技园区、领军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组织等多元主体建设农业创客空间、少数民族创客空间、创业工厂、科技媒体等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创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搭建电商培训孵化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服务业双创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强化各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第二节  大力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围绕重点领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以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

一、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培育一批现代林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引导性支持方式,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深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鼓励龙头企业创建一批企业研究院、研发(技术)中心等平台。不断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强化中小微企业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二、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互补协同作用,大力推进以实体经济为主、以产品开发为纽带的新型产学研协同模式。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组建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有效发挥各级各类专家、院士工作站的作用,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强县创建工程,积极培育各级专利示范企业和品牌企业。围绕优势产业,鼓励个体工商户、社会自然人申请专利。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名牌、地理标志产品、老字号等。

第三节  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双柏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科技市场建设

整合优化创新创业资源,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强与国家、省和州科技创新政策衔接,对制约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技术瓶颈进行协同攻关。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旅游文化、生物医药、森林康养产业等建设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的五位一体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特色产业技术市场建设。巩固发展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争取高校、科研机构提高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开放现有科研设施和资源,提高企业科技成果的主动承接力,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共享。

二、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研究与试验经费(R&D)投入机制,构建企业主体、政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政府引导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支持机制,提高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持续改进对创业创新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创业主体与投资机构的沟通渠道。

第四节  聚力打造人才强县

积极争取做好国家产业创新人才和云南省云岭系列 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重大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工作。深入实施彝乡英才”“兴双人才”“八个一百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企业家菜单式培训。建设服务双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专家智库,在重大项目论证、技术研发等关键领域进行咨询指导。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名人名作、名师名校、名医名院建设工程,推进与国家、省农科院、林科院、农业大学等院所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健全人才评价和保障分配激励机制,引进一批支撑双柏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持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每一名农民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专栏26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工程巩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建设,新增省级、州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省级星创天地2个以上,州级星创天地2个以上。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户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户以上,协助支持1户以上科技型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程承接省、级关键性重大技术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5个以上。

高端创新人才引入工程新增院士工作站1个以上,专家工作站2个以上,建成基层博士工作站5个以上,引进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2人(个)以上。

本土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人才5人(个)以上,支持本土科技人才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员认定,新增科技特派员认定20人,争取三区科技人才入双服务次数不少于50人次。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释放发展新潜力

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为持续推动双柏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动

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工程,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改革完善政府要素调节与监管机制,逐步形成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构建政商关系,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调动广大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严格执行落实国家、省税收优惠及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优化网上办税平台及导税服务,优化提升税收执法方式,健全完善税务监管体系。构建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要素流动自主有序、要素配置高效公平。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建立健全新领域新业态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实现各级各部门在线监管系统对接国家在线监管系统的有效衔接。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式,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政务公开,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先照后证,持续开展简政便民行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持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加快形成县、乡镇一颗印章管审批,深化一盘棋全覆盖工作的改革。继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广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制度体系。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活力和创造力。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项目集中并联审批,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

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推进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全程服务有保障的市场化、法治化、网络化、信息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开放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全面落实全省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政策支持、资质许可、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公平待遇和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和营商环境红黑榜制度。

、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完善招商引资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精准定位目标招商产业链及细分市场,推动产业链招商。坚持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土企业并重,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以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坚持全产业链招商和集群招商理念,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旅游文化等重点产业,强力推进一把手招商、节庆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鼓励国有、民营资本投资发展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体育、文化、旅游、市政环保和社会公益等项目。鼓励内贸企业分设专业外贸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物流网络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选拔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工作业绩突出的年轻人员充实到招商一线,打造精湛的招商队伍。

第二节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主动融入、全域开放,完善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全面参与国家、省级重大战略发展中的分工合作,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和范围,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完善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

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滇西旅游环线滇中城市经济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行动、楚中1+4+1半小时核心经济圈建设,开拓与周边县(市)合作共赢新局面。快速打通双柏通用机场弥勒—楚雄(双柏段)高速公路、双柏—戛洒高速公路双柏—楚雄铁路、双柏城际铁路等对外通道,推进生物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引进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平台等相关企业,鼓励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激发创新创业市场新活力,融入双循环,将双柏建设成为滇中与滇西南下出境重要通道和出口,形成双柏新发展格局的支撑。

二、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依托双柏县生物创新产业园加快建设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支持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扩大货物贸易规模,稳定林板林化优势产品出口,扩大生物医药产品、绿色食品出口。提高服务贸易比重,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领域,继续发挥旅游、运输等重点服务贸易领域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中(彝)医药等传统服务贸易。借鉴省内外先进企业经营模式,着力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电子商务推广应用与模式创新工程,借助南博会、昆交会等实体贸易平台将双柏产品由线下线上延伸。优化企业走出去政策和制度环境,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参与国际多领域合作。

三、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创新消费方式,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完善促进消费政策,巩固发展商业零售、餐饮、教育、住房、汽车、家政等传统消费市场,扩大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培育信息、养老、物业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培育童经济她经济他经济银发经济群体,持续发展小店经济周末经济,加快休闲旅游街区、特色村寨、文化娱乐场所等建设。加快城市商业综合体、商贸市场、商业街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学前教育、医疗健康、特色文体、物业居家等在线服务,推广线上下单+线下交易模式。贯彻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扶农助农政策,加大家电下乡、农机补贴、农业种植补贴等财政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补齐最后一公里生活服务短板,补齐农村地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做好社区便民商圈建设与发展的配套举措。

四、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导向,挖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探索政府引领、融资平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方式,推进玉楚高速、永金高速、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两新一重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牵引作用。继续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节水改造,完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积极响应疫情带来的住房改善需求,更加注重优质医疗、教育、环境基础配套,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打响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围绕智慧化提升,加快5G基础设施布局落地。及早启动建设一批交通基础设施、旅游附属设施、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第十二章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传承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双柏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在全县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公益广告宣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二、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文明创建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承优秀家训、弘扬优良家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乡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争把双柏县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县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重信守诺传统美德,推进诚信建设。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活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和广电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提档升级,推进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实体书店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和建设一批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阵地,配套建设标准化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达标建设,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推动数字文化资源进村入户

二、健全公共文化广电服务体系

建强用好双柏县融媒体中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断融合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拓宽传播渠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办好双柏县电视台自办节目,全面监测县域内广播电视系统的视音频节目。实施智慧广电建设,推动广电5G一体化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新媒体监测监管平台和监测网升级扩容,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精准对接人民群众需求,提高供需匹配程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菜单式”“订单式转变。将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花鼓舞等民族传统笙舞表演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等服务基层活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一批民间文艺团体和文化类社团。

第三节  传承发展传统民族文化

推进打造双柏文化品牌,加强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底蕴,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一、打造双柏文化品牌

融入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独具文化元素和民族风格,提升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品牌影响力。办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法脿虎笙节、大庄仙鹤节、安龙堡花鼓文化节、大麦地查姆文化节、嘉中元节、独田山歌节、爱尼山云药康养文化旅游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打造深受群众欢迎、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的民族节庆文化品牌。挖掘、保护和利用彝人刺绣、民族服饰、民间艺术品、民族歌舞等,提升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大庄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小镇、白竹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绿汁江十里葡萄沟等文化景观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二、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研究和传承人的培养为重点,建设以查姆三笙打陀螺文化展示为主的非遗传承展示中心,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加强三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作品普及推广。加强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方面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民族手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记录、研究、出版和数字化保护传承。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加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做好民族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等的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弘扬和挖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陀螺传承训练基地、查姆文化展示(展演)场所、三笙之小豹子笙传承训练基地

三、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支持文学、摄影、刺绣、彝文书法、工艺品、艺术品、纪念品等为主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推动文化产业与有实力的经济企业联姻,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化。促进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以讲好双柏故事为着力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大力培育以数字化产品、网络化传播、个性化服务为核心的网络视听新业态。

专栏27  民族文化重点工程

文化惠民工程。以推进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完善全县乡级文化站,提档升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军营,深入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每年完成90场以上文化惠民演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

实体书店建设工程。推进建设一个不于200平方米的县实体书店,加快推进大庄镇、法脿镇、镇等乡镇实体书店建设,不断增强实体书店吸引力。

智慧广电工程。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广电5G、广电融合提升项目,推进建设县级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监测监管平台、广电大数据云平台、网络视听平台,提供融合新闻资讯、视听节目、数字娱乐、智能家居等一体化智慧广电数字生活服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地方志工作。

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加强国家级项目查姆彝族老虎笙的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做好文化、查姆文化三笙文化等民族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工程。广泛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收集整理建立非遗数据库,面向社会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旅游参观体验活动,加强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花鼓舞、三弦舞、四弦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推广普

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程。巩固提升已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水平,新增建设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开展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第四节  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新标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夯实五个认同思想根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彝州、彝州人民心向党的宣传教育。推进全县教育实践基地、乡镇教育示范点建设,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建设全覆盖。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唱响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让互联网成为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专栏2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紧紧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设计工作抓手,着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数据信息库。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 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基地等资源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先进典型相结合,利用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规划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基地。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工程定期组织主流媒体集中宣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宣传牌、文化墙绘、灯箱广告。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大力宣传双柏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好故事。

唱响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工程加强重点新闻网站、政务新媒体建设,充分利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扩大优秀文化精神产品、模范典型事迹网上传播,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加快网络评论体系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好网上各民族共同家园。

二、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分级创建、分级负责,开展县、乡(镇)、村(社区)、自然村四级联创,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6+N进工程和精品深化创建工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覆盖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力争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或地区5个以上,省级示范单位或地区100个以上,州级示范单位或地区500个以上。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组织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增进各民族间感情交流

三、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丰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新时代内涵,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服务。着力开展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工作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工作格局,力争到2025年,建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以上,建成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个以上。

专栏29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工程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6+N进工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6+N进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涵盖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

精品深化创建工程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优工程,要在巩固提升现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或地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争创全国、全省、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和示范单位(或地区),形成推进创建活动的持久动力。

民族聚居区发展工程。对全县民族聚居区行政村,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能力素质提升为重点,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程巩固提升已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水平,新增建设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民族之家示范点建设工程。在2个民族乡创建民族之家示范点,通过民族之家的民族文化艺术团、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政策宣传栏来营造民族间友爱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互帮、民族文化互融、思想互促共进。

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建设2个以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巩固提升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扶持少数民族很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记录、研究、出版和数字化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


第十三章  加强民主法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县有机统一,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着力点,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点为突破口,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健全完善代表工作机制,深化拓展代表活动,支持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制,深入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完善协商工作机制,丰富协商内容形式,拓展协商平台,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依法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最大限度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

第二节  建设法治双柏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县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法治双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实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双柏高质量发展提高坚强法治保障

一、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对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城市管理等综合执法领域的监管,加大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工作,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落实行政执法人员网上考试和资格管理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二、确保司法公正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坚决排除对司法活动的干预,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深化律师制度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力运行新机制。推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诉讼案件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提升行政复议规范化、信息化和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和公信力。

三、增强全民守法意识

制定并全面组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确立普法教育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县中的长期性基础地位,教育引导全民学法,自觉守法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充分发挥查姆宣讲团、各级党校主阵地作用,继续推进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学习培训工作深化拓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持续开展以案释放工作。加大城乡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村(社区)法律服务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加强法律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建设法治政府

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建立健全以政策效果评估为重点的政策评估机制,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构建守则尽责、失责追责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工作机制。健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执业评价和奖惩机制,推行法律服务行业信息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专栏30  法治双柏重点工程

八五普法工程开展法治文化广场、长廊、主题公园等基层法治宣传载体建设,加强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农村法治宣传中心户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创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员法治宣传教育新途径。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努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加快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运用推广四好四个一治理措施,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一部手机治理通,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健全农村议事协商机制,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县、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推动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培育农村领头雁,加强村民小组队伍、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工作减负增效。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动员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开展群防群治等活动。

二、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预防 预警、排查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道。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化解信访案件常态化制度化。畅通群众依法保障权益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社会公众心理服务体系,加大特殊人员的监管力度,做好、做实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围绕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资社保、易地搬迁、婚姻家庭、山林土地宅基地纠纷等矛盾多发领域,加强网格化联防联控,对矛盾纠纷及社会不稳定因素运用五个一办法,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加快信用双柏建设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户、信用村创建工作,全面提高信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评价、建档和授信覆盖面,提升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水平,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快建成涵盖信贷违约、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环境违法、质量违法、交通违法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完善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实现与信用中国”“信用云南的无缝对接。持续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努力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四、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化社会组织体制。健全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和备案登记相结合的新型登记模式。培育发展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探索建立专业社工独立的职业体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培育孵化服务群众类社会组织。健全社会产品和服务提供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专栏31  社会治理重点工程

四好四个一工程。搭建好一个台,建好基层治理指挥部;织好一张网,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选好一批人,培强基层治理生力军;树好一面旗,提升基层治理满意度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在全县(社区)建设部署监控设备、自助终端和其他物联网设备,结合一部手机办事通推进社区综合管理,实现人、事、物互联互通。

治理能力提升示范村(社区)创建工程以城乡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文化引领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矛盾化解能力等为重点,创建治理能力提升示范村(社区)。

五个一矛盾解决工程运用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合理诉求帮助解决到位、不懂政策教育引导到位、无理取闹的依法打击,做到件件有人管、件件有答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第四节  建设平安双柏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把安全发展贯穿双柏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攻坚治理。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面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巨灾保险制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社会安全保障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立足整体防控、协同防控、精准防控,推动雪亮工程建设和运用,健全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社会治理等工作协调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完善禁毒防艾、命案防控工作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和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推进突出治安问题常态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广应用一部手机治理通,精准掌握人、地、事、组织、网络,推动点线面均衡布局、网上网下交汇融合、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打防管控一体化建设,提高社会治安管理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应急信息智慧与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纵向贯通、横向联通、信息共享、统一高效的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应急广播体系等建设,推进数字应急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预案。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扎实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防御自然灾害工程标准,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四、确保双柏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粮食储备、通信网络、战略资源、战略物资和水电油气能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正常运行。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切实强化社保基金安全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正常运行。认真落实省州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工作部署。维护生态安全、民生领域安全。

专栏32  平安双柏重点工程

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程整合现有资源、人员、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加速规模合理、功能定位明确的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纵向上推动县、乡、村综治中心运转规范、衔接有序、指挥高效,在横向上促进综治中心与本层级各相关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一致、一体化运作、实体化运行,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实体化、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法治化和智能化水平。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纲要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依法经双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纲要》的实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一、建立完善规划体系

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统一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强化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与国家、省、州行业部门规划紧密衔接,加快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

二、建立完善科学决策体系

根据《纲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和深化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福祉、城乡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综合运用规划、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信贷、物价、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二节  建立健全纲要实施机制

一、强化组织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制度、规划和政策的综合协调,促进规划联动,统筹推进纲要实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抓、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纲要实施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层层分解任务,全面推进《纲要》实施。

二、明确实施责任

明确实施责任,县直有关部门是县级重点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加强沟通,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县发展和改革局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要将纲要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计划中,形成以年度计划推动纲要实施的机制。

第三节  强化纲要实施保障

一、强化政策保障

围绕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着眼于解决当前阻碍双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于发挥双柏县发展优势,强化政策导向,制定和完善一批支撑政策,在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产业、改革、开放、人才、民生方面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严格政策出台有关规定和程序,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保障纲要实施取得实效。

二、突出项目支撑

按照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要求,突出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生态环保、重点产业,精心谋划论证和建立重点项目库,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州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对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一对一服务,实行一事一议,予以重点扶持。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在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严格落实前期工作责任制,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推动项目落地见效。支持产业项目融资,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提高项目融资能力。加大产业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组织各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到发达地区进行产业项目专题推介。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一、落实监测监督制度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对纲要所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对重要发展目标进行监测,对重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健全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就纲要实施情况向县委报告纲要落实进展情况,并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发挥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推进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县发展和改革局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并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做好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并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按时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中期评估报告。

二、完善修订机制及绩效考核

当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造成实际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或因国家调整相关指标等原因,需要对纲要进行修订或调整时,由县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同时,建立有利于推进纲要实施的体制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将纲要所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倒逼目标责任,为纲要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表:双柏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图:双柏县规划纲要图纸

1.区位分析图

2.生产力布局图

3.农业发展布局

4.综合交通布局图

5.水利建设布局图

6.旅游发展布局


双柏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

实际

规划目标

2016-2020年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绝对数

年均增长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年均增长

1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GDP(万元)

309245

540000

≥11

350219

399941

460705

537354

609713

11.2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

96559

135000

≥6

101462

106758

114795

137892

162335

6.6

预期性

第二产业

81905

155000

≥18

104283

120606

145074

172676

200339

19.4

预期性

第三产业

130781

250000

≥12

144474

172577

200836

226786

247019

8.7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20189

35300

≥11

22971

26229

30217

35288

40125

11.3

预期性

2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42.8

45

-

43.3

43.5

45.8

45.7

45.9

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84599

149000

≥12

95935

107927

120932

135444

189167

10.6

预期性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万元)

25109

40000

≥8

27378

30098

31918

33514

27600

5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390890

1193000

≥25

516038

670849

840084

806696

1005400

26.3

预期性

6

出口总额(万美元)

595

1500

12.5

1131

440

123

54

80

-17.2

预期性

7

城镇化率(%)

31.58

39.6

1.6

33.77

36.06

37.21

38.21

39.81

1.6

预期性

8

教育科技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2.5

13.5

-

12.6

12.8

13

13.2

13.5

-

约束性

9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

95

-

93.2

94.06

95.65

99.13

100.77

-

预期性

1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5

90

-

86.2

87.4

88.6

89.4

94.30

-

预期性

11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55

1

51

52

53

54

55

1

预期性

12

民生改善

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0.3873

1.57

-

0.5247

0.6838

0.4534

0.1029

0.0866

-

约束性

13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423

44500

≥11

28983

31707

34402

37361

39229

8.22

预期性

14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580

13400

≥12

8406

9213

10144

11168

12095

9.80

预期性

15

城镇登记∕调查失业率%

3.26

4.2以内

-

3.3

2.81

2.75

2.8

2.8

-

预期性

16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17

0.6

-

0.22

0.29

0.31当年新增数)

0.33(当年新增数)

0.32(当年新增数)

12.87

预期性

17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6382

6850

-

12120

12476

12728

13457

14964

-

约束性

18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92500

92600

-

91000

92501

97378

99000

99500

-

约束性

19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

99

99

-

99

99

99

99

99

-

约束性

20

民生改善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93

95

-

95

95

95.4

95

95.1

-

约束性

21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486

1000

-

2345

-

-

-

-

-

预期性

22

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

2000

9000

-

17590

19110

22368

22899

23503

-

约束性

23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人)

16502

18600

-

15562

14741

15047

14891

10638

-6.7

预期性

24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户)

19500

30000

10.6

21518

23361

26591

27543

30000

10.6

约束性

2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中期评估时建议改为80%

73

85

-

74

75

88

90

92

5.21

预期性

26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9%

99%

-

94.38

94.57

100

100

99

-

约束性

27

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亩

40.81

40.81

-

50.62

50.62

50.62

50.62

50.62

-

约束性

28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36.4

43.9

1.5

37.9

39.4

44

46

48.5

6.65

预期性

29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

-

控制在州下达目标内

-

-12.15

-14.03

-26.45

完成州下达指标

完成州下达指标

 

约束性

30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完成州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州下达目标任务

-

-3.44

-6.62

-7.95

-8.76

-0.1

 

约束性

31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州下达指标内

-

6.06

7.65

7.21

5.34

4.1

-32

约束性

32

主要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硫降低率;化学需氧量降低率;氨氮降低率;氮氧化物降低率

SO2

693.2

完成州下达目标任务

-

466.7

147.3

175.2

138.1

127.3

 

约束性

COD

1161.2

-

906.2

1021.4

911.1

827.8

765.04

 

约束性

NH3-N

132

-

111.7

117.9

115.5

114.9

71.9

 

约束性

NOX

58.5

-

33.2

22.6

24.3

21.2

19.8

 

约束性

33

森林发展

森林覆盖率%

84

84

-

84

84

84

84

84

-

约束性

34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793

1947

-

2044

2064

2147

2201

2272

-

约束性

35

县城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

100

100

100

100

100

-

约束性

36

县城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100%

-

100

100

100

100

100

-

约束性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