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hhszfxxgk-/2021-0707005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1-06-30 17:41:04 文  号:
标 题:
2020年楚雄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2020年楚雄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加大的情况下,楚雄州积极应对,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多项稳就业惠民生政策落地生效,助力就业市场回稳向好,有序推进了全州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根据省统计局审定反馈的2020年全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数据,全州从业人数和工资总额保持平稳增长。现对我州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劳动工资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从业人数和工资总额保持增长态势

(一)从业人数保持增长

全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7.55万人,比上年(下同)增加1.16万人,增长7.11%,其中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等3个门类增加人数较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采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3个门类从业人数减少较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楚雄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工资总额情况

统计指标

年末从业人数(人)

工资总额(万元)

2020年

2019年

增减幅度(%)

2020年

2019年

增减幅度(%)

合 计

175506

163859

7.11

1430163.1

1289496.6

10.91

1.农、林、牧、渔业

1025

625

64.00

4158.1

2742.0

51.64

2.采矿业

2667

3292

-18.99

21060.0

20668.0

1.90

3.制造业

18040

17743

1.67

101574.4

90320.0

12.46

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598

1437

11.20

14937.1

12688.5

17.72

5.建筑业

21154

18226

16.06

113816.1

84055.6

35.41

6.批发和零售业

5316

4695

13.23

51785.9

31229.9

65.82

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329

3543

22.18

26650.3

21027.7

26.74

8.住宿和餐饮业

1362

1113

22.37

4713.2

3909.6

20.55

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12

1878

7.14

20736.1

15584.2

33.06

10.金融业

6877

6284

9.44

69054.9

71123.9

-2.91

11.房地产业

6271

4979

25.95

30441.2

25718.2

18.36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813

3532

64.58

25358.7

11124.4

127.96

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480

1454

139.34

30501.8

11975.3

154.71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008

1228

144.95

16932.4

9209.5

83.86

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667

1127

-40.82

1721.3

2498.7

-31.11

16.教育

32065

23520

36.33

311002.9

236098.2

31.73

17.卫生和社会工作

19545

14658

33.34

180129.2

134690.2

33.74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019

1413

42.89

17165.9

9553.3

79.69

1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8258

53112

-27.97

388423.6

495279.4

-21.57

——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业人员依然主要集中的五大门类(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建筑业,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从业人数占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的比重73.54%,下降4.12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分布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1025人,增加400人,增长64.00%;第二产业从业人数43459人,增加2761人,增长6.78%;第三产业从业人数131022人,增加8486人,增长6.93%。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结构比从上年的0.28:24.84:74.78变为0.58:24.76:74.66。

(二)工资总额继续保持增长

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43.02亿元,增加14.07亿元,增长10.91%,其中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等3个门类工资总额增加较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3个门类工资总额减少较多。

(三)增减变动原因分析

1.从业人数增减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从事卫生和社会工作从业人数增加较多。二是州内投资项目继续增加,建筑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门类从业人数保持增长。三是新经济新业态加快创造就业岗位。疫情中新业态新模式显现活力,互联网等新经济红利持续释放,无接触配送、短视频直播、在线教育等新就业形态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外卖、快递、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活动比上年有所增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从业人数增加。四是多渠道灵活就业彰显劳动者活力。面对疫情冲击带来的生产经营困难,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素质,提升产品服务和优化升级。五是采矿行业由于开展化解过剩产能,现代化采矿水平提高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采矿业从业人数继续减少。六是受疫情影响,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因规模小,年内关停单位较多,导致从业人数减少。

2.工资总额增减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各相关门类从业人数的增减变动,使得工资总额相应增减。二是采矿业现代化采矿水平不断提高,采矿人员技能水平提升,采矿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加。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较大 。一是总体岗位数量减少。各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群体,总体上创造新就业岗位动力在减弱,出现新登记市场主体增幅同比减少现象,其中第三产业整体受疫情影响严重,用工需求普遍降低;二求职者技能水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短缺和毕业生结构不匹配的矛盾凸显;三薪酬待遇矛盾。受疫情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普遍有所缩减,和期望薪酬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二)部分行业仍需提振纾困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多数行业和领域已逐步恢复常态运营,但仍有部分行业回暖步伐较慢,如: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收入、利润仍处于低迷区间,部分行业和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仍需提振纾困。

三、建议与对策

(一)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帮扶职能,挖掘岗位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深刻把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相关部门扶持力度,加大企业吸纳就业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社保降费、失业保险返还等政策落地,扶助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优质岗位,为全社会筹集更多“高薪优岗”。针对恢复缓慢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在帮扶政策力度、实施时间上仍要适当给予倾斜,在刺激需求的同时带动企业加快恢复。合理开发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优先考虑就近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就业培训的匹配度,针对性地培训一批营销员、快递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员、保洁员、育婴员等职业。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引导部分待就业人员转变劳动观念,破除拈轻怕重、等靠要等思想,鼓励其提升技能水平,实现自主就业。

(二)加强各类就业群体就业指导,尽快适应新业态发展。一是加大对就业指导部门建设投入,强化人员力量,打造专业队伍。二是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专业或跨行业培训,提高就业政策知晓度,尽早引导待岗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鼓励和引导各类待就业者到中小微企业和城乡社区基层就业。三是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鼓励各类待就业人员在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催生的网络直播、网络带货、在线教育、云客服等新消费领域就业,对选择灵活就业的各类人员做好有关指导,落实创业补贴发放,放宽创业担保贷款条件,支持待就业在新业态方向开展创业。

(三)实施线上线下招聘有效结合,不断提升招聘效率。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前提下,启动就业招聘活动,线下招聘要做好宣传,着重整合各种招聘资源。线上招聘在发挥好已有优质在线平台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创建自主的公益性招聘平台,加强平台监管,推进平台与各类就业网及有关部门网站连接,定制推送岗位信息,便捷对接相关政策,方便供需双方建立联系,完善线上数据库建设,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大数据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