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9-1011003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9-10-11 11:59:03 文  号:
标 题:
砥砺奋进七十年 红火楚雄换新颜——建国70年楚雄彝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砥砺奋进七十年 红火楚雄换新颜——建国70年楚雄彝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勤劳智慧的274.8万彝州各族人民,在中共楚雄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上凝心聚力、筑梦前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筚路蓝缕、团结奋进,在坚韧前行的改革进程中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彝州楚雄不断朝着经济繁荣兴旺、文化特色鲜明、人民生活殷实、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的全面小康目标迈进。70年弹指一挥间,数字记录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也真实地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彝州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国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迅猛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49年,全州生产总值仅为0.96亿元,1952年达到1.23亿元,1978年达到4.9亿元,200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接连跨跃新台阶。先后跃上100亿元、200亿元、500亿元、900亿元、1000亿元的台阶,全州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0.96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1024.33亿元,是1949年的1067倍。

(二)人均GDP实现了从几十元到上万元的跨越。全州人均GDP1949年仅84.5元,到1978年人均GDP达238元,1990年首次突破1000元,达到1062元。2000年突破4000元,达到4351元,2010年超过15000元,达到15463元,人均GDP由1949年的84.5元发展到2018年的37303元(折合5425.5美元,按2018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美元兑人民币6.8755元折算),是1949年的441倍。

(三)财政收支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全州财政收入仅为835万元,1978年发展到4667万元,1993年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1.25亿元;2001年突破20亿元,2007年首次跃上50亿元的台阶达到54.22亿元,2018年达到86.69亿元,是1952年的1038倍。财政支出从1952年的83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75.91亿元,是1952年的3304倍。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支出能力提高,大大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为经济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存贷款快速增长,居民存款稳步增加。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改革开放之初,金融业十分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州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金融业稳步发展。1952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07万元,1978年增加到1.29亿元,2000年以来,先后突破100亿元, 200亿元,1000亿元,2018年达到1211.62亿元,是1952年的29769倍;195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788万元,1978年增加到1.48亿元, 2000年增加到94.1亿元,2018年末增加到812.42亿元,是1952年的10310倍;1952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仅为4元,1978年达到7.6元,2018年达到24957元,是1952年的6239倍。

二、结构调整升级优化,重点产业取得成效

(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新中国成立时,楚雄州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5.4:9.4:5.2,1978年调整为51.3:29.4:19.3,2000年调整为31.0:38.9:30.1,2012年调整为23.5:42.0:34.5,到2018年又调整为17.7:40.7:41.6,全州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 走势。70年来,我州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949—1991年的第一产业占主导阶段,产业类型为“一、二、三”型;1992—2000年的第二产业为主导阶段,产业类型为 “二、一、三”型;2001—2012年的第三产业比例逐步提高阶段,产业类型为 “二、三、一”型。从2013年至2018年为“三、二、一”型结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不断优化升级。

(二)所有制结构发生可喜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楚雄州不断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新配置资源,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并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于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上升。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9.7%提高到2018年的46.5%。

(三)重点产业建设取得成效。历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的发展和培育。从2000年开始,把“烟草产业、天然药业、冶金化工业、绿色食品业和文化旅游业”五大产业列为重点产业,经过“十五”时期的着力培植,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五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192.8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47.6%。2010年后五大产业发展为“烟草、冶金化工、生物药业、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和新能源新材料”六大重点产业,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六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356.8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46.8%。2016年以来,六大产业发展为“烟草产业、冶金产业、生物药业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新材料与绿色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石化产业、商贸物流业、新兴服务业”形成了“2+5+3”重点产业,到2018年全州“2+5+3”重点产业增加值达668.76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65.3%。重点产业的壮大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一)农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州坚持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1949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0.97亿元,1978年增加到4.3亿元,2000年发展到50亿元,2018年达到311.91亿元,是1949年的322倍。依靠科技进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相继建成多个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了畜牧、林果、蔬菜、水产品等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1952年粮食总产量仅有 39.14万吨, 1978年增加到65.41万吨,2000年达到103万吨后,2018年发展到121.44万吨,是1952年的3倍。1952年烤烟产量仅有75吨, 1978年发展到1.23万吨,1997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到11.02万吨后,实施“两烟双控”后,2018年发展稳定到8.40万吨,是1952年(75吨)的1120倍。1958年猪牛羊肉产量仅有1.06万吨,1978年增加到2.49万吨,2000年发展到16.18万吨,2018年发展到30.22万吨,是1958年(1.21万吨)的25倍。

(二)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彝州工业基本处于手工作业的落后阶段。工业的比重很小,70年来,我州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经过7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烟草、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制药、机械、煤炭、印刷包装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烟草加工、冶金化工、医药制造、能源等重点产业提质提速,推动了全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到2018年,全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6户,比2000年(116户)增加210户。1952年全州工业增加值有0.189亿元,1978年增加到1.99亿元,2000年发展到72.69亿元,到2018年达到264.82 亿元,是1952年的1401倍。

(三)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楚雄州商品市场较少,商品极度匮乏,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市场运行僵滞。新中国成立70年来,楚雄州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类市场蓬勃发展,商品日益丰富,设施日臻完善,市场规模和容量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大中型商场、购物中心为主,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兴业态为辅的商品流通模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贸易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州城乡市场呈现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2018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8.88亿元,是1952年(0.196亿元)的1831倍。外贸进出口快速发展。2018年,完成外贸进出总额85283万美元,是2000年(903.9万美元)的94倍。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络约车、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网上银证保交易等新型服务模式拓展了消费领域,集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和农家乐民宿等蓬勃发展。

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经过70年的建设,彝州经济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建国初期,彝州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0.29亿元,1978年增加到0.53亿元,特别是自2000年突破20亿元后,2018年突破1000亿元的台阶,2018年是1952年的3828倍。随着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点工程。

(一)交通运输条件极大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州着力进行县际公路、通乡公路、广大铁路、国省道和通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先后建成了安(宁)楚(雄)高速公路、108国道永(仁)武(定)高速公路,南(华)永(仁)二级公路和哀牢山公路,新建或改造了若干条县乡、乡村公路以及一些农村客运站点;建成了元(谋)双(柏)二级公路,“三纵四横”主骨架公路已形成,“黄金大三角”高等级公路网的目标已基本实现。2018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9662.76公里,比l952年的506公里增加19156.76公里,增长38倍。到2018年末,全州有高速公路393.49公里,一级公路120.99公里。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补充,外通内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建成了广(通)大(理)铁路,昆(明)广(通)铁路复线。开通了楚雄到昆明一小时一趟的高铁,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缩短了全州与周边省市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

(二)水利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建国初期,我州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仅有一些山塘和溪河水坝,绝大部分都是三年两不收的“雷响田”,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州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101座,到2018年全州总库容达到13.05亿立方米,比1957年的1.65亿立方米,增加 11.4亿立方米; 2000年以来我州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新建成青山嘴水库一座,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元谋、蜻蛉河两个大型灌区,新建丙巷河、龙虎、沙龙、河口河四座中型水库,对大海波、九龙甸、毛板桥、白鹤、麻栗树、己衣、东河七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同时加大河道治理、山区“五小”水利、农村人畜饮水解困、水土保持、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和水产等各项工作力度,有效地提高了抗御洪旱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三)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建国初期,楚雄建成区面积不到2平方公理,人口不足1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全州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城镇扩容提质和开发区建设,对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成功地进行了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到2018年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57.63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8.52平方公里;城镇道路面积达1455.7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43%,初步已形成楚雄中心城市为依托、禄丰次级城市和八个县城为重点,十个中心小城镇为基础,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集聚发展形态,建立起了组合较为有序、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四级州域城镇体系。

(四)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州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建成了覆盖全州,通达全省、全国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到2018年,全州拥有固定电话11.65万部,比1952年(270部)增加11.62万部,增长431倍;全州966个村委会,已全部通电话、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特别是2000年以来移动通信高速发展,覆盖面急剧扩大,到2018年有移动电话用户206.46万户,比2000年(6.9万户)增加199.56万户,增长29倍,每100人拥有移动电话75.2部;互联网用户发展迅猛,2018年末达60.31万户。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共享发展稳步推进

(一)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建国初期到1978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同时也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文盲率大幅下降,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楚雄州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国家助学金”政策基础上,先后免除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教育基本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在全力推进“两基”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档次的提升。70年来,创办了楚雄师院、楚雄医专,组建了楚雄技师学院。基本形成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等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2018年,全州共有普通高校2所(楚雄师范学院、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1.83万人;全州有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6所,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95万人,是1957年(789人)的37倍;全州有高中23所,比1957年(3所)增加20所;高中在校生4.81万人,是1957年(926人)的52倍。

(二)科技事业成果显著。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楚雄州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促进全州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取得良好效果,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增加,到2018年底,全州高新技术企业达55户。全州有效注册商标6198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19件;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12个,另有3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通过现场评审待国家总局正式批准。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6.3%。2018年2月28日,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卫生事业不断完善。经过70年的发展,到2018年末,全州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756个(其中:医院7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40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7所),比建国初期(30个)增加1726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448人,是建国初期(158人)的104倍。医院病床15990张,是建国初期(113张)的142倍。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卫生室,每个乡镇都建有卫生院,每个卫生院都建有1幢以上砖混结构业务用房。州、县、乡三级医疗救治、紧急救援、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网络建立健全。2018年全州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6.5岁,比建国时1949年的36岁翻了一翻多。全州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36.63/10万,是建国初期的二十分之一。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经形成综合防治的良好格局。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1个(大姚县)、省级卫生城市1个(楚雄市)、省级卫生县城8个(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

(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18年末,全州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5个,乡镇文化站103个,州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分别达到96%和96.5%。先后成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火把节狂欢夜、泼水节、花山节、万人左脚舞等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打造文化演艺精品,极大地提升了彝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了彝人古镇、中国禄丰世界恐龙谷、元谋土林景区、禄丰黑井古镇、大姚石羊古镇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三张世界顶级传统旅游资源名片。全州现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6个(其中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8个,A级景区1个),有2个国家级、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

六、民生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彝州各族人民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身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国初期,1952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28元, 1978年增加到356元,2000年增加到5911元,2018年达到34154元,是1952年的267倍。1952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4元,1978年增加到92元,2000年增加到1536元,2018年达到10988元,是1952年的323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吃穿越来越讲究,用的越来越高档,住得越来越宽敞。吃,人们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从“解决温饱”向“营养健康”转变。穿,随着人们文化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衣着从“穿着朴素”到“五彩缤纷”发展。住,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棚户区、危房全面拆除,小区住宅新颖别致,物业设施齐备,芳草绿树繁茂。行,从“基本靠腿”向“四轮驱动”发展。随着州境内公交线路不断扩展延伸,运营公交车覆盖城乡(镇),出租汽车昼夜服务,网约车行业迅速兴起,私家车普及率逐年提高,为全州人民的方便快捷出行提供了保障。

(二)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和谐发展迈出新步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州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全州已基本奠定了以“三条社会保障线”为主体,其他社会保险相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城镇基本形成了包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18年,全州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150.9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3.3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1.3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8.9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1.69万人。随着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有所缓解;全州10县市的103个乡镇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应保尽保”美好目标正逐步实现。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族和睦团结进步

(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州更加注重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全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8年末全州有自然保护区17个,保护区面积283.48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6.25%,比1958年的(37%)提高29.25个百分点。不断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得到改善。2018年3月,楚雄市被国家 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三废”排放显著减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10年的60%提高到2018年的94%。城市垃圾无害化率由2010年的83%提高到2018年的99.3%。州府所在地楚雄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

(二)民族和睦团结进步。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州。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到2018年末全州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10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示范乡镇58个(国家级1个、省级8个)、示范村298个(省级130个)、示范学校155所(省级137所)、示范企业44个、示范社区18个(国家级2个、省级1个)。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等8个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武定县、楚雄市紫溪镇、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017年12 月26日,楚雄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连续第5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市)”称号,连续第3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奖“长安杯”。坚持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日益巩固。

回顾7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彝州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彝州今天的辉煌成就、累累硕果。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今天的彝州历经了建州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楚雄州已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全州经济高质量有序推进、发展追赶超越步伐稳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和“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深入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坚定不移实施“1133”战略,推动彝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彝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