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大代表建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25-0522001 公开范围:公开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2日 文  号:
标 题:
关于云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359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成文日期:

关于云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359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楚政函〔2025〕9号


罗兴贵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楚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第0359号)交我们办理,综合省科技厅、省药监局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接省人大常委会办理通知后,楚雄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短板开展联合调研4次,覆盖企业21家。将建议内容与《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云南省财政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云南省财政支持中药材产业若干政策措施》《楚雄州打造“彝药之乡·滇中药谷”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紧密结合,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培育、项目招商等资源,确保建议办理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办理过程中加强与省科技厅、省药监局的沟通对接,并充分征求、听取、吸纳代表意见,形成答复意见。

二、关于建议中反映的问题

关于建议中反映的楚雄市生物医药产业“龙头引领不足、产研结构失衡、产销协同脱节”等问题,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问题直指根源,切中要害。从省级层面看:一是省级战略性资源倾斜不足,缺乏针对楚雄的“链主企业”培育机制。2024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在全省总量的占比还处于较低水平,与昆明等核心区域差距显著,且企业难以通过省级平台对接国家级科研资源或国际市场需求。二是省级产业规划未能统筹本地中药材优势与高端制造短板,全省生物医药专项资金多数用于中药现代化项目且多数流向昆明,叠加省级对楚雄医药化工园区的环保、原料供应等配套政策协同不足,导致楚雄州长期被困于“原料输出地”角色。三是省级跨区域协作机制还不完善,尚未建立统一的中药材交易平台或质量追溯体系。全州企业参与的省级联合研发项目比重和成果转化率都仍在低层次徘徊,且与川黔等毗邻地区的中医药产业协同尚未纳入省级战略,不同程度制约了区域集群效应形成。从州级层面看:一是龙头企业体量偏小。目前,楚雄州有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规上企业55家,有《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29家,有药品批发企业22个、药品零售企业1241个,尚无上市企业。楚雄市拥有生物医药企业46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有14户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户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市目前无10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也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产品,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创新投入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品牌影响力弱。二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全州540个药品批文中,楚雄市共有药品批准文号439个,占全州的94.2%,包含中成药264个(含民族药24个)、化学药157个,原料药18个;有全国独家品种31个,省内独家品种81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个,有院内制剂36个(其中24个是彝药制剂品种);有62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6个品种进入省医保目录。总的来看,中成药占比偏多,化学药产业发展不足,三产融合不足,健康服务、流通体系等环节发展缓慢。三是产融耦合协同不畅。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端缺乏标准化衔接,加工企业因缺乏稳定优质原料供应,转而高价采购外省道地药材,形成“楚产药材外流-本地企业缺料-产业附加值流失”的不良现象;研发机构侧重药理研究而忽视生产工艺适配性,生产企业又难以精准把握临床需求,院内制剂市场化转化率低,“研-产-用”链条未贯通,制约了“彝药特色制剂”向市场化产品的转化。

三、关于对建议内容的逐条答复

一是关于建议培优引育龙头企业,我们的办理意见是: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队开展产业招商引资、深入企业调研,高位推进产业发展。积极与省科技厅等省级部门对接协调,组成招商团队,赴广东、杭州、江苏、安徽、武汉、成都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在中药(民族药)、大健康产品等产业重点领域,不断扩充市场主体,延链、补链、强链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省科技厅带队赴江苏省开展生物医药产业招商调研,积极牵线搭桥,推进龙发制药与南京正大天晴洽谈合作。通过“科技入滇”,引进神威药业等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中药饮片、健康产品加工企业到云南建设中药材原料基地、研发生产基地,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引进苏州海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楚雄高新区,成立云南华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已建设完成符合CMA及CNAS质量体系要求的国际标准现代化实验室4000平方米,是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省内首家化学药创新制剂技术研发平台,可以实现改良型新药、高端仿制药、卡脖子原料药、新型药物辅料、高级医药中间体的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和药品注册申报。2024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专班共计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22场次,举办第八届科技入楚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专场,赴广州举办“彝药融湾·湾企入滇”系列招商推介活动,持续加强与云南白药集团、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对接洽谈,积极谋划推动项目落地楚雄。云南药科院化学药高端制剂产研基地建设、衡楚药业850吨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老拨云堂扩能改造建设、云南滇池制药搬迁入楚等项目加快推进,将陆续建成投产。在5月18日举办的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中医药现代化(楚雄)专题活动上,谋划楚雄彝药“养生谷”、双柏滇中茯苓融合开发等20个全产业链项目,覆盖“种植—制造—服务—研发”各环节;与云南白药集团、东北林业大学李玉花团队等达成51个合作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达60.2亿元。二是关于建议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我们的办理意见是:持续协调省级部门持续加大对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扶持。通过重大科技专项(2021年以来立项20余项、支持经费3766万元)推动楚雄州中药配方颗粒、彝医药传承及复方制剂研发,并引进神威药业、云南华派医药等企业建立现代化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同时,依托《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等政策,投入近5000万元实施“彝药二次开发”等20余个项目,发布重点中成药名录(楚雄5个品种入选),举办中药饮片联采培训会及国际展会推动“云药出滇”,并启动“云岭名方”评选计划(首批拟选10个制剂),指导楚雄州推进彝药标准的修订工作,目前“云南省彝药材标准制定项目”中小刺天茄、白檀香等9个药材已通过省药检院标准复核。从研发、医保、新药转化等环节支持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形成全链条政策机制。支持楚雄高新区制药全产业发展,支持引进医药研发、中间体、仿制药等项目,形成“研发-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产业集群。支持企业申报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备案、筹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推动彝药院内制剂生产范围扩项,简化调剂使用审批程序。推动跨省兼并重组,简化许可证变更流程,允许同一集团内企业共享仓储设施,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关于建议着力打通市场桥梁,我们的办理意见是:省药监局支持楚雄州申报国家级中药材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建成追溯信息平台规范加工物流环节,实现入驻企业“一站式”服务全覆盖。通过电商直播、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等模式扩大彝药销售,推动省内外医疗机构优先采购楚雄产品。建立集散中心质量抽检、动态监测及不合格产品退出机制,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严打染色增重等违法行为,保障原料质量安全。拓展国际化与区域合作。支持医药外贸与跨境合作,协助企业申请国际认证(如FDA、欧盟认证),鼓励彝药走出国门,推动楚雄医药产品辐射南亚东南亚市场,简化药品出口销售证明备案流程。省科技厅联合省医保局、省药监局、省中医药管理局,以中药饮片联采为主题,举办的“云南省中药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培训会”,促进云药联采步伐,助力“云药出滇”。创新宣传模式,组织楚雄老拨云堂、云南龙发制药等7家省内民族医药企业,参加2024年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彝药、傣药等多个品类产品以其天然的成分、独特的疗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深入了解,展示了云南民族医药的魅力和潜力。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抢抓国家和省在中药材种养殖及产地加工、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彝医药资源开发、仿制药研发生产等领域大力支持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服务为支撑,认真落实州委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精神,推动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建设集种植、加工、科研、流通和康养为一体的“彝药之乡·滇中药谷”。一是加快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二是加快发展化学药、仿制药产业;三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四是加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五是加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六是构建高效医药流通体系;七是加大推动“彝药出滇”。

2025年5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