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以知识产权试点打造为契机,不断完善和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探索形成“制度引领、园区带动、产业赋能、转化增效、协同保护”的知识产权强州模式,撬动和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活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谋划,强化统筹增强推动力。州、县(市)分别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开展专项督查,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大比拼”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州级统筹、部门联动、县(市)贯通的工作合力。建立知识产权领域“红黑名单”管理制度,构建起覆盖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链条政策体系。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扶持、地理标志奖补等纳入助企纾困解难政策,持续抓好实施。2023年以来,全州兑现知识产权奖补资金280万元,持续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能力。
突出赋能发展,强化运用增强引领力。通过“知识产权+区域+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模式,全州共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30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46家,楚雄市、牟定县和楚雄高新区先后被认定为云南省知识产权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和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加强品牌培育,发布全国首个以“楚雄彝绣”为代表的手工刺绣标准,形成“绣品变商品、技艺变收益”的产业化链条。实施专利导航项目12个,覆盖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全州拥有地理标志41件,其中“大姚核桃”“牟定腐乳”等9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70.1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54亿元。创新质押融资,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2024年融资规模达1.37亿元、惠及28家企业。深化专利转化专项行动,在楚雄高新区实施全省首个专利开发许可试点,推动高校院所存量专利开放许可,促成7户企业与6所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增长。
突出优化环境,强化保护增强保障力。积极建立打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刑双向衔接、民事纠纷司法审判和行政调处在线诉调对接等工作机制,与攀枝花市签订《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协作协议》,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2024年,查办知识产权案件79件,办理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案件6件。完善便利化服务,设立17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3个地理标志商标司法保护服务点和1个地理标志检察公益保护工作站,合力打通知识产权纠纷快速维权处理“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