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楚雄 >> 彝族文化 >> 民俗 >> 正文

医药卫生

发布日期:2015-05-11 16:16:00 来源: 作者: 点击:[]

  彝族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彝族成年男女普遍都认识并能炮制若干种药物。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充分利用本地药物资源与疾病作斗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族医药。民间广泛使用植物药、动物药或其它物质来医治疾病,形成了独具彝族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有多部流传至今的彝文医药典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彝医彝药十分重视,彝医彝药得以发掘、发展,《彝药志》《楚雄彝州本草》《彝族医药学》《彝族医药荟萃》等用汉文写成的彝族医药书籍相继出版,“彝心康胶囊”“绿芨咳喘颗粒”“伏蚁参酒”“香藤胶囊”等20多种彝药新品种得到开发。
  (一)彝族医药书
  1.《齐苏书》。又称《双柏彝文医药书》或《明代彝医书》,原本于1979年由双柏县彝族医生杨思有献出,经楚雄州卫生局组织人员翻译成汉文。“齐舒苏”系彝语,意为配药方的书,此书著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是迄今所发现的彝文医学书籍中,年代最早的医药书。全书记有56种病症,87个处方,274味药,其中植物药160味、动物药94味、矿物药12味、其它药8味。所记56种病症涉及内科28种、外科38种、妇科5种、儿科4种、五官科或皮肤科5种。该书不仅有医药实用价值,同时还具有历史、哲学、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2.《医病书》。系流传于武定、禄劝两县的彝文医药书,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手抄本,楚雄州卫生局翻译整理。该书朴素简明地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内科病25种、妇科病6种、外科病4种、儿科病2种、眼科病1种;记载方剂69个,其中单方38个、复方31个(由二味药组成者20个,三味药以上组成者11个);涉及药物97种,其中动物药25种、植物药72种。
  3.《娃娃生成书》。系流传于武定、禄劝两县的彝文医药书,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6年)手抄本,楚雄州卫生局翻译整理。该书属于介绍胎儿和儿童生理知识的书籍,根据当时认知水平,对胎儿逐月发育状况作出描述,对0~9岁的婴儿和儿童智力发育、生理变化作了简明记述。
  4.《好药医病书》。又称《医病好药书》,系流传于武定、禄劝两县的彝文医药书,清朝乾隆丁巳年(1737年)冬十八日手抄本,楚雄州卫生局翻译整理。该书记载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的123种疾病。共记有280个方剂,分酒剂、薰剂、外用剂。载有彝族医药所用药物391种,包括动物药品17种、植物药269种、矿物药5种。
  5.《超度书•吃好药书》。系流传于武定、禄劝两县的彝文医药书,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木刻本,楚雄州卫生局翻译整理。该书中有介绍彝族医药的专章,记录有彝族药物25味和19种病症的治疗。25味中有24味是动物药,其中又重点介绍了5种动物肉和10种动物胆的功用,均系彝族经常狩猎的猎获物,如獐子、熊、麂子、猴子、老鹰、乌鸦、鱼、蛇等。
  6.《彝药志》。楚雄州卫生局药品检验所编写,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出版。此书在民族药物普查的基础上,从1013种药物中筛选出103种疗效确切、来源清楚、具有不同药用特点的彝族药物进行介绍,每味药物下有若干组方,并附有典型病例报道,是我国第一部用汉文著述的彝族药物专著。
  7.《彝族医药学》。由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关祥祖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全书分七章,第一章收录了《好药医病书》《医病书》《明代彝医书》等6本彝医古籍的部分内容;第二章分9节,系统总结了彝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为彝医的治疗学,收入内科、妇科、产科、儿科、伤科、五官科、外科的疾病122症;第四至六章收载彝族药物共1189种,其中有植物药871种,动物药262种,矿物、化学、自然土及水56种;第七章为彝医方剂。该书是迄今为止收集彝族医药最为丰富的综合性医书。
  8.《彝族医药荟萃》。2000年由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编写,杨本雷主编。全书分五章,初步对彝族医学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介绍了一部分彝族药物、方剂、古今彝医书籍及彝药开发研究成果;收入楚雄州境的抗癌彝药十余种;选评了9个古代彝药验方,将其古代及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系统介绍,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是一部集理论、临床、科研为一体的、简明扼要的彝族医药专著。
  9.《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该书系2001年8月10日~14日在楚雄召开的“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收有杨本雷《彝族医药理论研究》,张之道《彝族医药理论探源》,余惠祥《古代彝医动物药史略》,杨本雷《嗨诺惰秋齐胶囊(养胃解毒胶囊)治疗胃痛100例疗效观察报告》《基诺惰秋齐胶囊(利胆解毒胶囊)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100例疗效观察报告》《能恩诺齐胶囊(颈椎胶囊)治疗颈椎病100例疗效观察报告》《饿求齐胶囊(止泻胶囊)治疗腹泻100例疗效观察报告》等31篇有关彝族医药的文章,由云南民族出版社于2002年7月出版。
  (二)彝医治疗特色
  1.对症治疗。彝医讲求对症治疗。即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多种不同的药物制成方剂,以不同的方法治疗疾病。其治疗原则有汗、清、消、补、温、吐、下等;其型制主要有汤剂、酒剂、散剂、油剂、炖剂、蒸剂、粥剂、敷剂、擦剂、洗剂等;其方法主发有:
  药物敷治法。分冷敷、热敷;冷敷止血,如治鼻血;热敷治跌扑肿痛或风湿冷痛。
  药物擦治法。分冷擦、热擦;如豺狗肉泡水冷擦,治风湿瘫痪;药酒烧擦,治跌打肿痛或风湿冷痛。
  药物烧治法。主要有“麝火烧”和“爆灯花”两种;麝火烧是以火草和少许麝香共搓绒而成,直接烧患处或穴位;爆灯花是用灯草蘸上青油后,在青灯上点燃,直接烧患处或穴位。
  药物薰蒸疗法。方法有二,一是以药物置烧热的石板或土坯上,泼上水或酒,待蒸汽起时病人以双脚踏其上;二是备大锅一口,将所须各种草药悉数放入锅中,泡上水,上置一甑底,再以大木桶支于其上,然后锅底烧小火,患者入桶中,虚盖;药水热沸、蒸汽上升,薰蒸患者全身,以达疗效。
  药物洗浴疗法。煎药物以洗浴,多用于皮肤、感冒、风湿、蛔虫等病,妇女产后坐月,亦须以煎中草药洗浴之。
  对被称为“泥鳅痧”“黑痧”“绞肠痧”等如中暑症状的疾病,常用“刮痧”“涤痧”方法治理。刮痧即用铜钱蘸香油或水,刮患者背柱两侧、两肩及两肋,直至皮下显出红色痧点为止。涤痧则用中指和食指夹提患者手臂、肘窝、颈项、肩背、前肋、脚肘等处,每处反复多次,直至皮下显现痧点这止。
  对皮下的瘀血、脓、毒液、毒气等,则用以陶罐、牛角或竹筒制成拔火罐,“拔”(吸)出瘀物,再敷药治疗。
  按摩则分穴位按摩、腹部理气按摩、肌肉循环按摩3类。另有小儿按摩,是在按摩者将手搓热后,以顺时针方向的小儿肚脐周围按摩,以治小儿积食、风寒、惊悸等症。
  2.用药特色。彝医在用药特色上,植物药有广泛的应用,来自动物的药物也多,有的药物如黑蜂尿、黄药、毒箭木等在汉文药谱中尚无记载。有的药物一药多用,同时具有双向或多向作用,如红萆薢,既可用于解表发汗、利尿消肿,又可用于漏下血;泡酒服可治跌打骨折、化阏止痛;研末服可治老年人脱肛。有的药因入药部位不同而效果迥异,如青蒿,与甘蔗配合可治口腔炎,但宜用嫩枝叶焖开水服;铁线草可治半身不遂,但要用其地下茎的新生芽以酒送服,等等。关于彝族药物,已有《彝药志》等书出版,兹不赘述。
  3.外治特色。彝医还讲求外治。如:火烫伤用黄鳝血、鸡血混合外擦,或用白酒兑蜂蜜溶化外擦;蛇咬伤用狐狸胆、黄鼠狼胆煎水服,或用黑牛胆、绵羊胆泡水服,用重楼捣碎包敷伤口;乳痛则将羊角烤黄、配刺天茄根煎水服,用仙人掌、鱼腥草捣敷局部;湿疹用活螺蛳6个捣烂包患处;内外痔用洋金花煎水外洗,等等。
  4.骨科特色。彝医的骨科治疗也有特色。在诊断时重视对受伤者对称关节的比对,并常用线测法来测定四肢受伤后的长短粗细变化,以诊断和鉴别骨折和错位情况。在正骨手法上强调针刺放血,采用按、摩、揉、摇、推、拉、旋、搓等措施进行复位,以听、摸、线测等方式判断复位与否,然后才敷药、包扎、上正骨夹板。在愈合护理中,把保持一定程度的肿胀痛痒当作促进骨痂形成和良好的症候,不急于消肿,并重视骨折部位的绝对固定和邻近关节的相对活动。
  (三)彝族医药研究开发
  楚雄彝州地处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的滇中地区,药物资源非常丰富,民间俗称“一屁股下去可坐着三种药”。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组织过4次药物资源普查。其中1978年的第三次普查,曾组织有100多人组成的“民族药物普查队”,深入全州少数民族地区,采集到药物标本1013种。经鉴定,整理出彝药103种,汇编成《彝药志》(第一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在普查期间,还征集到有关医药彝文书籍28部,其中有7部是彝药书。
  1990年以来,在对彝文医药书进行翻译、整理和《彝药志》《楚雄彝州本草》出版的基础上,彝药进入了研究、开发、利用的阶段。1991年,楚雄州中医院利用民族药物研制出治疗肠胃病的Ⅱ号胶囊和 Ⅲ号胶囊,经临床观察应用100例,有效率达90%以上。1992年又相继开发彝药,研制成Ⅳ号胶囊,当年用于临床2.62万粒,取得显著疗效;还研制了彝药藤散,用于外敷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也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对彝药的研究,楚雄州卫生学校于1993年重新规划并扩展了“彝族药园”的建设,建立了药材标本室、膜叶标本室、形态解剖室和炮制加工实验室;在药园中新辟水生植物区和阴生植物区,共引种民族药65种。
  在多年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大姚县人民医院于1995年4月建成了以开发民族药和天然植物药为主的、股份制制药企业——大姚县金碧制药厂(后改称云南金碧制药厂)。该药厂总投资1150万元,于1996年10月投产,首先生产了与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民族药“仙鹤胶囊”,接着又生产了“咽舒欣”胶囊,迅速开拓了市场。
  1999年4月,楚雄州彝药研究所成立;州药检所的《云南彝族药标准》的研究编写工作也已完成。经采集样品、制作标本、药性试验等工作,共整理上报163个彝族药品标准,经省卫生厅鉴定,最终确定了彝药的品种和标准,并编撰成书。在新开发上又研制成7种民族药,经省药检批准,取得了“云南省民族药Ⅲ类新药”批准文号。其中楚雄州人民医院研制的“养胃解毒胶囊”“利胆解毒胶囊”“止血胶囊”,姚安县人民医院研制的“彝止血胶囊”“彝止痛胶囊”,双柏县毒蜂培殖研究会研制的“蜂毒擦剂”6种彝族药相继投产销售。其中有几个品种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0年,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完成开发的“灵丹草颗粒”新产品已完成中试并试销;楚雄雁塔药业有限公司完成了“三阳皮泰”“亥课期酒”“复方蜂毒擦剂”的小试;完成了“彝心康胶囊”的中试,投入批量生产;云南金碧制药厂完成了二类新药S木治疗老年性痴呆症的动物模型和毒理试验,所生产的“仙鹤胶囊”通过了国家中药管理局的审批,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该厂也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
  2001年8月10日~13日,“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楚雄州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波兰及中国北京、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和台湾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楚雄,就彝族古文献与彝族传统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进行探讨。会后,《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于2002年7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收集了论文72篇,其中有31篇属于有关彝族医学的论文。
  2005年,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原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把“彝医药基础理论”列为科研项目,在广泛收集彝医药历史文献、民间验方和进行民间彝族医药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彝医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化提炼,分析论证并确定了彝医的核心理论:“元气、清浊二气、清浊二气六路、五肝、毒邪病因”,并肯定了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二气六性辨证、毒邪辨证、各脏器组织辨证、寒温疫毒病辨证”等基本辨证施治方法的科学性。同时编辑出版了《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一书,该书的出版,是彝医基础理论体系基本建立的标志。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