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康熙《楚雄府志》《武定府志》等均记载,明清楚雄州境彝族服饰是“缠头跣足,挽发,捉刀。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蚆饰之。”直至民国十年(1921年)的《楚雄县地志》才记有“倮倮之装饰与汉、回大致相同”的记载,说明经过辛亥革命,彝族男子也已剪辫,外出时的着装已同汉、回两族基本一致。
(一)州内彝族服饰概况
州境各地彝族,因方言支系和所处环境不同,其服饰也丰富多彩、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均有尚黑尚青、厚重端庄、雍容华贵的特点。各地彝族妇女,多挎一布包,内装针线锥剪及缝制中的鞋帽和衣料。布包多用青布缝制,上绣各种花纹图案。亦有以火草布制作挎包的,形式美观,质地坚实耐用。幼孩常戴虎头帽(又称“猫儿帽”),穿虎头鞋,帽上常饰以贝壳、甲虫、蟹爪,亦常将装有中草药的小布囊缝于帽上,以期避邪。老年人则以黑布裹头,一些地方也穿虎形鞋。
彝族农民,无论男女,喜披羊皮。分山羊皮和绵羊皮两种。山羊皮除保暖外,主要起“劳保”作用,出门、劳动,用以垫座、垫背、垫睡及遮蔽风雨。许多彝族还把山羊皮缝制成领褂。绵羊皮主要是保暖用品,常缝一层青布覆盖皮面,多系老年妇女所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披羊皮或穿羊皮褂者,已属少见。
彝族装饰品以银器为主,有颈链、手镯、戒指、耳环、银铃、银牌、银泡、银须、佛像等等。也有玉器,多作手镯和耳环片。刺绣花边图案是彝族特长,绣花种类有排花、穿花、堆花、打字花、扣花、切针花、贴布花等。图案一般先绣在布料上,然后再镶在衣服上。图案内容与生产、生活及传统思想密切相关,包括花草、鸟兽、亭台楼阁、寿字及几何图形等等。镶边的方法有嵌镶、留边、锁边等。在彝族的各种刺绣中,以绣花帽所需时间最长,一个妇女绣一顶花帽常需3个月以上的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改着时尚服装,但女青年仍备有一套传统彝族服饰,在本民族的节日、婚宴、吉庆穿戴。
(二)彝族“罗罗濮”传统服饰
楚雄州境的“罗罗濮”彝族,主要分布在楚雄、双柏、牟定、南华4县市及禄丰县的西部地区,其传统服饰以楚雄市内彝族聚居的大过口乡彝族服饰为例:其男子上衣以蓝布为质地,立领,对襟,布扭扣,衣襟边镶一道花布边。外套领褂(习称“坎肩”),以白麻布(今多用细白帆布)为底料,圆领,对襟,领口、袖口裹以黑布为底料的花边,上以红绿线绣有四瓣花、叶子纹;下沿用黑布花边隔成方形装饰,上面绣有简单纹饰。着黑色长裤。
女子戴黑布勒子帽,露顶,正前中心镶1颗大花泡,两侧的上下沿镶订有双排银质花泡,中间配1排银佛像。衣为白布底,立领,右衽,袖管镶拼有6道花边。坎肩以黑色布料为质地,圆领,右衽,两边的托肩处各绣有1道缠枝花卉纹。系黑布底料的围腰,其上半部镶拼蓝布底花边2道,上以红色棉线绣有缠枝花卉纹;中心以白布底绣折枝花3组;边缘绣有1道花边。裤子多为绿布底料,裤脚边拼黑布底花边,上面绣有1圈卷叶纹。
楚雄市境彝族妇女除勒子帽外,尚有一种八卦帽:圆形,黑布质地。帽四周绣有凤鸟蝴蝶纹、龙纹,顶部中心绣花卉纹、凤羽纹、犬齿纹,外围绣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的卦象图案。
彝族成年男女,多备有自己的绣花挎包,为出门走亲、赶会时用。绣花挎包一般长一尺、宽一尺二寸,黑布底,其精制的在包边和系带上用五彩丝线绣缠枝花卉纹、凤鸟牡丹纹和亭台楼阁花卉纹;包面四周用彩线挑绣成柿蒂纹花瓣形,中心绣八卦双鱼纹,花瓣里绣折枝梅花;包底侧垂缀黑色塑珠须线。
(三)彝族“俚濮”传统女服饰
楚雄州境自称“俚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永仁、大姚、姚安3县,其男子服饰与汉族同。
女子服饰以大姚县昙华乡的“俚濮”彝族为例:其上衣为黄布底,立领,右衽,布纽扣;托肩和衣襟镶4道花边,分别绣马樱花、犬齿纹、藤条纹和缠枝花卉纹;袖口镶3道花边,分别绣藤条纹、荷花纹和杜鹃花纹。
围腰为黑布底,上部和边沿以刺绣和挑花两种工艺绣一道缠枝花卉纹,间以彩布带相拼,或满绣硕大的马樱花、荷花、犬齿纹等纹样,底沿垂缀粉色丝线。飘带挑绣犬齿纹、方形花卉纹、几何纹、羊角纹等。
裤为藏青布底,脚边镶一首藤条纹。
帽为黑布底,顶绣一团花,耳两侧绣有团花纹、荷花纹、蝴蝶纹。
配有挎包,黑布底,方形,上部绣一团花纹,或挑绣几何纹样,边缀粉红须线;系带为黄布底,上绣简单花草纹。
(四)彝族“纳苏濮”传统女服饰
楚雄州境自称“纳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武定、元谋、禄丰3县,其男子服饰与汉族同。
女子服饰以武定县“纳苏”彝族为例:上衣为蓝布或绿布底,立领,右衽,布纽扣。托肩和衣襟镶3道花边,一般为两道黑布边、一道路彩布边。黑布边上绣凤鸟花卉纹、雪花纹、缠枝马樱花或盘条纹,彩布边上缀粉红色须线;袖管和袖口各镶两道绣有缠枝花卉纹或缠枝马樱花纹的黑布带和花边。其衣领之外,系有领牌:宽约5厘米,以多层布粘合而成,上面镶满小银花泡,周边镶着带须的大银花泡,两端镶嵌银扣。
围腰黑布底,以蓝布镶边。上部再镶两道以银泡相隔红蓝布带,两端镶嵌银牌扣,用以扣系银链将围腰系于脖;中心所镶的白布上满绣红马樱花、山茶花,白布下方寸许宽的底沿内绣四瓣花、蕨叶、八角、吊子花等,两旁为黑色飘带,用于将围腰系束于腰,飘带末端绣有白色几何图案。围腰的下摆无花纹图案,长至膝。
裤为黑布底,裤管镶4~8道绣纹饰,为藤条纹、菱形纹、三角纹、人形舞蹈纹、荷叶纹、花卉纹等二方连续图案。
配绣花挎包,多用青布制成。上绣“石榴开花”“丹凤朝阳”“喜上眉梢”等图案;着黑布底绣花鞋,鞋面刺绣花瓣纹、缠条纹、犬齿纹;系黑布宽边长腰带;高寒山区的已婚女子,常外披一张皮面镶有青布的绵羊皮。
30岁以下尚未生育的女子,头戴鹦鹉帽(俗称公鸡帽)。帽为黑布底,前部为一红布质地的牡丹花,两侧绣凤鸟纹、花卉纹,顶部绣花卉纹、双龙纹,边沿绣一圈犬齿纹,并以银泡镶边;顶部镶银牌,耳部两侧各有一朵红布质地的马樱花和一个银铃;额部镶银寿字、银佛和半圈带须银泡,须长齐眉;帽后尾部有飘带,垂插入腰带中。已生育或30岁以上女子,旧时改戴黑布平顶圆箍帽,毛顶镶5~9个银箕牌,“文革”以来改戴遮阳帽或红毛线花帽。
(五)元谋凉山彝族服饰
州境凉山彝族,系清末或民国初期由四川会理、德昌、冕宁等县迁入,主要居住于元谋、永仁、武定3县,而以元谋凉山乡这其聚居区。其男子除在乡时保留披“披毡”的古老习俗外,其余皆与周围的“纳苏”彝族同。
女子服饰,戴高筒黑布帽,平顶,上饰银牌,耳侧下垂两串银珠链。
袍为蓝、绿布质地,圆领、右衽、高开衩,布纽扣,衩边绣两道黑布和两道花布边。
外衣黑布底,圆领,对襟,布纽扣,领口绲一道黄布边;托肩绿布底饰火镰纹和白布底缠枝花卉纹,间有彩布条装饰;襟边对称镶红布花边,上绣缠枝花卉纹,间有彩条布相隔;袖口镶3道花边,中间一道绣八角纹。
系百褶裙,多为蓝、绿布质地,裙的中部嵌一道黑布;或以彩布拼接,上部呈筒状,下摆为黄色。
无论男女,喜披“披毡”。披毡,羊毛质地,灰白色,领口以黑布镶边,肩以下镶拼一道呈“凹”字形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