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楚雄 >> 彝族文化 >> 彝族文化 >> 正文

梅葛故里——义学古村

发布日期:2017-09-19 11:02:00 来源:云南楚雄网 作者:金朝荣 文/图 姚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点击:[]

   背山面河、错落有致的义学村

姚安县官屯镇马游村委会义学村,背靠全县海拔最高的大黑山,前临清流潺潺的马游河,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义学村是当地梅葛文化的主要流传地之一,也是马游坪寨子里的唯一一个彝族、汉族聚居的小山村。全村200多间土木结构的瓦房,背山面河而建,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直达山腰,极具特色,完全符合当地“阴打高山阳打凹”的传统院落建筑风格。义学村的村民以刘姓为多,还有庄、胡、王等姓。刘姓汉族久居此地,均能使用彝语交流,谙晓彝家风俗。

远在宋代,这一带地方就是大理国高氏世袭领地,但后来变成荒山野箐“无人开辟”。直到元初,高氏受封为土官知府,才招募自、罗、骆三姓彝族定居于此,三姓始祖分别是自保生、罗有富、骆观音,管领12大冲,24个小冲,92条小箐,5支大山,24支小山,开荒种地,向高土官家纳粮交租,“久佃为业”。

“义学”之名,始于清代。史载,清康熙、雍正年间,姚安知府臧珊(山东诸城人,字声佩,曾任昆阳州知州、姚安知府、西宁知府等职),为教化当地民众,“欲举其旧俗而变之,于其地设义学一所”,捐资兴学,自此有“义学村”之名。几百年来,古代义学房舍历经两破圮三重建,后改扩建为马游小学校舍。今保存完好的义学馆依山就势而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18.6平方米,由大门、正堂、两厢、两耳组成,是彝家山寨典型的两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二层土木结构四合院古建筑。由乡贤撰写的两块记述复兴义学的石碑《谨将重建义馆序》和《马油(游)坪重建义学记》,镶嵌于北耳房墙上,见证着当地几百年来的文教传统。

2009年,为充分展示彝族梅葛文化特色,还原义学馆古貌,迁出了马游小学,修复大小房屋20间,省、州、县在此挂牌成立了“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中国彝族刺绣研发中心”,广泛收集梅葛文化书籍、音像资料、乐器、刺绣、手工艺品和劳动工具等民族文物,设置刺绣、生活用品、书画、影像、教育5个民族文化教育展览室,全面向游人介绍展示当地源远流长的梅葛文化和民族风情。2013年3月,义学馆被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学村有“梅葛故里”和“歌舞的山村”之誉。从义学村发源的古歌梅葛,因当地彝族民间歌曲大都用“梅葛调”演唱而得名,有老年梅葛(“赤梅葛”)、中年梅葛(怀亲梅葛)、青年梅葛(“山梅葛”)、娃娃梅葛(彝家“儿歌”)四种类形。千百年来,古歌梅葛传唱不拜师学艺,无文字记叙,全凭彝族群众用彝语腔调对歌的形式把彝族先民创世、造物、恋爱、婚嫁、丧葬、祭祀等沧桑过往口头唱述下来,并在千里彝山广为流传,至今盛唱不衰。义学村的彝族群众,每逢民族节日、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活动,男女老幼都穿着自制民族服饰,围聚篝火或火塘旁边,弹三弦,吹芦笙,吼梅葛,狂歌曼舞,通宵达旦。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