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楚雄动态 >> 正文

楚雄州文化创意产业玩转经济增长新赛道

发布日期:2025-02-17 10:22:26 来源:楚雄日报 作者:杨开聪 点击:[]

2月11日至14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时尚设计合作伙伴会议在楚雄州召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东亚国家举办的盛会,楚雄州文化创意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楚雄州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创意设计为驱动、以文旅融合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和民生改善。

楚雄州历史文化悠久,各类文化遗产丰厚,有非遗保护名录项目960项。其中,有彝族火把节、楚雄彝族服饰、《梅葛》《查姆》等国家级项目14项,苴却砚制作工艺、彝族刺绣、赛装节等省级项目82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21人、128种民族手工艺与民间艺术。彝族文化、恐龙文化、古镇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彝族文化,作为楚雄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服饰、歌舞、节庆、手工艺等元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在政策引导下,楚雄州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特有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设计、音乐、文学、美食、建筑等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以楚雄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及村镇”的发展形态,形成了不同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聚焦区,建成12个文化产业园区,39个手工艺制作、展销特色社区,35个手工艺专业村,539家手工艺与民间艺术工坊,有效集聚各类资源特色,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

楚雄州充分挖掘具有1350多年历史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文化资源,打造“楚雄时装周”文化品牌,并将赛装、时装和彝绣结合起来,让彝绣时装走入上海、北京、米兰、巴黎等国内外时装秀场,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象征。依托火把节活动,以创新的艺术形式演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2024年火把节期间接待国内外一日游游客达138.85万人(次)。深挖比《本草纲目》还要早12年的彝族医学著作《齐苏书》,保护、传承彝医药技艺,研发的彝药“拨云锭”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药眼科锭剂制品,以彝医水膏药疗法、酒火疗法为代表的73项彝医诊疗和护理技术在全州医疗机构推广使用。彝族刺绣元素与农产品包装设计有机融合,推出了“彝绣+”系列农产品,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也拓宽了销售渠道。

在科技创新方面,楚雄州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8月运行的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融合了旅游会展、高新技术、数字娱乐、文化创意等内容,形成集人才培养、产品设计研发、文化创意、生产加工、文化体验、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交易中心,科技赋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产业方面,楚雄州推动彝绣变资源为产业,让“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2024年彝绣产业实现产值13亿元;依托中彝医药、特色民俗等非遗优势打造康养胜地,推动“医、药、养、康、旅”一体化融合发展。2024年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3.3%。

在民生改善方面,积极探索“非遗+文旅”模式,把特色建筑、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过程,打造了系列以非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了消费快速增长,2024年全州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4%、居全省第一,旅游人数超6500万人(次)、总花费达676.3亿元,一体推动非遗和文旅融合发展。同时,非遗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地方特色产品,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并依托特色产业创成4个国家和省级劳务品牌,特别是“彝绣”让广大绣娘“绣着花,背着娃,养着家”的梦想照进现实,5.7万名绣娘人均增收3570元,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成为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

【 关闭 】